硇洲燈塔,位于湛江市硇洲鎮孟崗村東南海邊的馬鞍山上,海拔81.6米,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硇州燈塔,由廣州灣法國公使署主持設計和建造,而承包和主持該塔建筑工程的則是硇洲島名工匠招光義。歷時三年,至1903年竣工。硇洲燈塔建成后,主要作為法國軍艦和沿海商船進出廣州灣、湛江內陸的航標燈塔。1945年,中國收回硇洲燈塔管理權。
硇洲燈塔是世界僅有的二座水晶磨鏡燈塔之一,與倫敦燈塔和好望角燈塔并稱世界著名的三大燈塔。
硇洲燈塔整個塔由麻石一塊塊疊起來,沒有使用任何泥漿,石塊與石塊之間非常吻合,渾然一體。塔身下方為正方形塔基,上部為圓錐體。塔的頂部是鼓圓形,突出于塔身的燈座室。它的中央底部設一封閉式能轉動的托盤,內置水銀,承托著整個燈座架。
燈座架由160多條弧形水晶三棱鏡片組成反射架體,再由凸透鏡、熒光燈等構成一個完整的光源及發射體系。原來靠發條帶轉,1984年改用馬達起動轉速箱帶轉,旋轉一周需時5秒。光源為1000瓦水銀燈泡,強大的光束可射程26海里的范圍,以此為過往船只導航。
硇洲燈塔由塔座、塔身和燈具三部分組成,通高約23米。塔座平面正方形,邊長4.8米,高5.9米。塔身呈圓柱形,高16.05米,設若干窗洞,外環平臺置欄桿。塔腔內徑2.6米,以66塊扇狀構件疊筑形成中心圓柱和步階,呈螺旋狀,盤旋可上至平臺,再入燈具內。
塔座塔身都用規格一致的花崗巖石砌筑,榫卯結構相當牢固,燈具用160塊三棱水晶鏡片組成如蚌狀燈罩,中置凸透鏡。銅制的圓槽底座,盛入約3噸的水銀作潤滑劑,由發條牽引旋轉,使燈光通過三棱水晶鏡匯聚成強大的光束,光照射程26海里,光弧方位360°。燈具原用31.75公斤重錘鐘表式發條牽引旋轉,上鏈一次可轉1小時40分鐘,并控制燈具轉速為5秒周期,1984年改用電動轉速箱牽引旋轉。它是世界上現存兩座水晶磨鏡燈塔之一,也是國際著名航標燈塔之一,至今仍作為中外船舶來往湛江的燈塔。1989年采用灌漿法加固塔頂。
1991年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建筑學會公布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筑。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