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全球,日本的傳統建筑呈現了一種非同尋常的面貌。它的基因深入到了日本明治時代以后的近代建筑以及戰后的現代建筑。它受到了20世紀世界建筑理念——諸如現代設計的觀念、現代主義、理性主義、功能主義和國際主義風格——怎樣的影響?反之它又是如何影響世界的呢?”藤森照信提出了一個很難解釋的問題,也提示我們,在日本的傳統、世界20世紀建筑和日本現代主義三者的背后,無疑隱藏著一個共同的特質。這一特質需要建筑史學家和理論家關注和思考,也恰恰是“建筑的日本展:傳承的譜系”展覽所要探討并試圖揭示的問題。
今年,一場名為“建筑的日本展:傳承的譜系”的展覽在位于東京六本木新城森大廈第53層的森美術館展出。展覽共展示了和100個建筑項目相關的近400件展品,并以九大內容板塊展開敘事。九部分內容分別為:木的可能性、超越美學、寧靜的根基、作為工藝的建筑、連接的空間、混合的建筑、群居的形式、發現日本和與自然共生。九個板塊的標題在展覽的序廳部分以十分鮮明的“姿態”展示在觀眾面前,直接而清晰。同時,與它們相呼應的題解也以同樣顯眼的方式出現在了相應的展示區域的展墻頂部。展覽的視覺系統令人耳目一新。
展覽中珍貴的建筑手稿、書籍、設計和施工圖紙、精細建筑模型、等比例制作的千利休-待庵模型、探討從古至今“尺度”如何為人服務的多媒體裝置、讓觀眾親自動手體驗建造房屋樂趣的互動軟件,以及既是不可多得的展品又是可供觀眾休息的館藏現代主義家具等等,處處體現著流淌在日本建筑血脈里的美學傳統、工匠精神及其在現代主義浪潮中的融合、堅守和在當下的創造性。回應了本次展覽的監修藤森照信教授的觀點——日本傳統建筑的遺傳因子,空間(平面)的連續性(流動性)的美和軸組構造的美這兩個方面與世界的現代主義的誕生和發展有著深入的相互關系。
理所當然的是,日本近現代的建筑師處在世界的潮流之中,他們的卓越成果影響至今。他提出:“丹下健三的到來為當代日本建筑躍于世界建筑實踐的前沿提供了契機。這很可能要歸功于日本的傳統建筑,無論人們是否能夠意識到這一點,這樣的精神同樣流淌在日本建筑的血液里,存在于他們的空間感里,通過使用木結構的柱子和墻體以及內外的分割等體現出來。本次展覽通過以建筑為主導,并展示出這種上面提到的范例來強調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隱形聯系?!?/span>
值得一提的是,從展覽本身而言,它作為一個“作品”與其所展示的“建筑作品”一脈相承,讓人感受到了人本亦看到了人文。展覽的空間和視覺系統的設計深入展覽細節,充分體現了展覽的專業性和國際性,也對展覽內容進行了優先級別的軟性區隔,為不同建筑素養的觀者提供了最優的選擇。森美術館的展覽設計師與青年建筑師川勝真一、工藤桃子、元木大輔以及平面設計師橋詰宗和飯田將平合作,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展覽設計方法——展覽將5.5米的展墻分成了三個不同的層次:距離地面超過3米的頂部為“遠景”區域用于展示大型的圖像,包含影像、照片和文字;中間部分為從1米到3米的“中景視圖”區域,展覽素材在該區域形成核心顯示;距離地面1米以下的部分(“特寫視圖”區域)主要提供展品的詳細信息,如建筑的規劃和評論。這樣的展示結構為觀看者提供了更多元和友好的選擇,觀眾可以選擇和他們的理解能力及趣味相匹配的詳略程度的展覽信息。
建筑為人服務,展覽亦應為人服務。作為一個專門和專業程度很高的展覽,“建筑的日本展”在努力實現對建筑的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同等的開放和包容。即使是外行也可以通過30分鐘的觀看對日本的建筑形成最基本的認識;對日本建筑感興趣的觀眾花三個小時仍然意猶未盡;而對專業人士而言,三天時間應該也還不夠。但不論是專業人士還是非專業人士,人人都離不開建筑,而這個展覽至少讓每一個生活在建筑中的人都對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正如建筑師田根剛則所說:“這個展覽很好,對非建筑專業的人士而言這個建筑展很有意思。它能讓人們明白從過去到現在,建筑是如何被建造的?!敝毡窘ㄖO計師伊東豐雄評價道:“迄今為止,我還沒有見過這樣的展覽。這個展覽不僅提供了多元的觀察建筑的角度,還促使我不得不思考了很多?!苯ㄖ熦i熊純評價說:“聽說有400件展品,我在想,需要多久才能看完呢?走馬觀花式地看的話,也要30分鐘左右才能看出展覽的大體結構,所以,我覺得這個展覽真的很厲害。”這也就不難理解,展覽于2018年4月25日開幕,截至8月17日,參觀人次就超過了40萬,并有望在9月17日展覽結束之前實現50萬的突破。
策展人之一、森美術館的建筑和設計項目經理前田尚武特別指出,展覽本身、展覽畫冊和教育項目三方面產生了協同效應。展覽畫冊不僅記錄了整個展覽的內容,還通過匯集專業的討論和評論豐富了展覽。面向不同人群(專業人士、專業相關的教師、學生、兒童等)的專題討論會、導覽項目和工作坊等形成了豐富的教育項目,為觀眾創造了分享和討論的機會。他說:“好的建筑并不是簡單地由建筑設計師和建造師依靠他們的專門的智慧和技術來實現。從小的居所到大型的再開發項目都需要以人們的意愿作為流動的基礎,并在文明化進程中達到高潮。建筑必須被視為教會我們思考關于社區和環境問題的一般教育。當我們的都市持續地進行新陳代謝之時,這些富有知識性和多元視角和觀點的展覽成為我們思考的最佳場所?!?/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