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雄奇,是恩施留給世人最深的印象,但它同樣也是神秘的,遙遠的巴子國、浮沉跌宕的土司王朝,都在歷史長卷里留下了燦爛的一頁,而恩施土司城就是這一方文化藝術最明亮的展示舞臺。
恩施土司城,是是一處土家族地區仿古土司莊園建筑群,集土家族、苗族、侗族三個少數民族的建筑、雕刻、繪畫藝術于一身,也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亮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志性工程。現土司城城內,建有大小21個景區區共30余個具有民族特色的景點。
土司城門樓
還未到達景區,遠遠地便看到了巍峨莊嚴的土司城門樓,它也被稱為“土司朝門”或“看樓”,是土司的威嚴和豐功偉績的象征。整座門樓外觀古樸、莊重,飛檐翹角,頗具氣勢。門樓前方有兩座雕像,左右相對而立,稱為“天王送子”,右側墻上有三幅壁畫,集中展示了土家族的歷史文化。
這座土司城門樓高25米,寬12米,是一棟純榫卯結構的木樓,工藝精湛,構思精巧。邊的走馬轉角樓梯可盤旋至頂,層層相通相連。門樓門窗由200扇門189塊鏤空雕花圖案組成,很是古典。整座門樓還隱含著許多奇巧而又寓意雙關的數字,如門樓高4層、12根柱、24根梁,這些數字寓意著一年中的四季、12個月和24個節氣。
土家族民居
進的大門,走在河這一邊的游道上能看到河對岸吊腳樓。這些吊腳樓依山傍水,房屋周圍種植有果木與竹林,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下,與流水、古橋,構成了詩文里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清幽意象。
九進堂
九進堂是土司城的核心之處,也是其建筑主體,它由333根柱子、333個石柱礎、330道門、90余扇窗、數千塊雕花木窗等組合而成,進深99.99米,寬33米,是目前國內罕見的純榫卯相接的木結構建筑。這些寓意雙關的數字寄托著土家族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很多人不理解“九進堂”的含義,其實它也可以理解為“九道門”,每一道門后都藏著動人的土家故事。穿過一進又一進堂樓,路過典雅的古樓、栩栩如生的廊上木雕、與歷史一般厚重的屋瓦、寬闊喧鬧的庭院...一重樓上一重景。站在九進堂最高處,登樓遠眺,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宛如一座雄偉巍峨的皇城,叫人不禁感慨:當真是不負“土司皇城”之名。
廩君廟
廩君廟坐落在游船碼頭對面山上,這是一幢三層三進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東,雄峙山腰,巍峨氣勢。廟宇旁有一塊巨大的山壁,上面描繪著一幅幅壁畫,這些壁畫記載了廩君一生的豪情壯舉,謂之“廩君開疆拓土勝跡圖”。
在土家族的歷史上,廩君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它率領巴人開疆拓土,建立巴國,推進了巴人的文明進步。巴人為緬懷他的功德,建此廟立像祭祀,四時香火不絕。
土司城城墻
古老的土司城內,有一座城墻匍匐在山背之上,像一條沉睡的雄獅,守著一方土地家園的安寧。土司城墻全長2320米,寬1.2米,依山取勢修造。最初修建的目的是為了戍守、防護,城墻上也設有瞭望臺、烽火臺,危機之時,會燃狼煙預警。
土司城墻的最高處是鐘樓,一座三層的亭塔式建筑,底層為城墻,中層為城樓,頂層為亭。亭內懸一口重達3000余斤的大銅鐘,鐘上鑄有999字銘文,記述了土家族滄桑歷史。站在鐘樓頂層極目遠眺,遠處群山連綿,城市新樓林立,山河如此多嬌。
土司城的橋
恩施土司城有兩座橋最是有名,一是風雨橋,二是臥龍鐵索橋。風雨橋靠近大門口,是一座新建的仿古廊橋,兩座橋亭聳立于橋廊之上,雕梁畫棟,十分精美。風雨橋下是河漏,橋廊兩邊專設有欄桿和長坐板,是路人遮風避雨、消閑納涼的好去處。
鐵索橋位于白虎山下的臥虎溝上,橋高22米,長66米,寬2米。橋下流水涓涓,兩岸山林綠樹蔥郁,人走在橋上,若用力奔跑,橋身便會晃蕩,對于恐高的小伙伴來說可是個不小的挑戰哦。
當歲月翻過百年,土司的故事也已成為了史書上的一頁記述,好在還有這一座“城堡”,講述、傳遞著它們的文化與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