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從古到今,歷朝歷代都依靠長城抵御了很多外來之敵的侵略,成為了我們北方的堅固的屏障。西周時期,為抵御北方的蠻夷,長城就開始進行修建。到了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時,為了抵御匈奴等游牧民族,長城更是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建,從臨洮到秦皇島,綿延千里,成功的抵御了匈奴的入侵。
此后的歷朝歷代都在不同時期受到了北方外來之敵的侵略,修建長城也成為了歷朝歷代都必須做的事。迄今為止,長城的總長度已經超過了21000公里,成為了蜿蜒在中國的一條長龍。今天我們要來說的是位于承德市灤平縣境內的燕山深處的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素有“萬里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因其視野開闊、景觀奇特、建筑藝術精美、軍事防御體系健全、保存完好而著稱于世。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金山嶺長城,西起歷史上著名的關口古北口,東至高聳入云的望京樓,全長10.5公里。設有障墻、垛墻、戰(zhàn)臺、炮臺、瞭望臺、雷石孔、射孔、擋馬墻、支墻、圍戰(zhàn)墻等,層層設防,可謂固若金湯。由于這里地勢低緩,易攻難守,城墻修筑得十分厚實堅固,烽火臺巍峨高大,城關要塞星羅棋布,樓臺密集,共有一百五十八座之多。
這些樓臺形式各有不同,樓墩有方形、扁形、圓形等,樓頂有船篷、穹窿、四角和八角鉆天等形狀,此外還不多孔眼的瞭望臺,以及長城沿線少見的庫房樓等。在金山嶺長城內外,有司馬臺堡、龍玉峪堡、煉軍五營等烽火臺和營地。登上金山頂的望京樓,可見京城城廓。
據文物專家考證,早在北齊時期,就在這一帶修筑長城和設置關塞,遺跡猶在。但那時的長城低矮、單薄,多為土石所筑。真正大規(guī)模、高標準修筑長城,還是在明代。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立即派大將徐達等人修筑居庸關、古北口、西峰口等處的城關,并派重兵駐守。
朱棣稱帝后,于1421年把明王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北京的防務更為重要。于是大規(guī)模修筑長城,特別是把首都北京北面從居庸關到山海關這段一千多里的長城修得高大堅固。但這時期的長城,均用石塊砌修。
1522年以后,明王朝國力從強盛轉入衰退時期,北方蒙古族韃靼、朵顏等各部乘機多次向南進犯,給明王朝統(tǒng)治者造成嚴重威脅。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朱載垕即位以后,重用政治家高拱和張居正執(zhí)掌朝政,又特意把著名的抗倭名將譚綸、戚繼光從南方調到北方,任命譚綸為薊、遼、保總督,任命戚繼光為薊鎮(zhèn)總兵。
戚繼光到任以后,首先巡視塞上長城,他發(fā)現,原有長城低矮單薄,不少地方已經傾頹,不能發(fā)揮其防御敵軍的作用。于是,戚繼光請求朝廷同意,在薊、遼、保總督譚綸的大力支持下,對薊鎮(zhèn)所管轄的一千二百多里長的原有長城,普遍進行了改建和重建;另外,又在全線新修筑了1300多座高大堅固的敵樓作為邊防軍駐守的堡壘。
戚繼光主持修筑長城之后的數十年里,明王朝又不斷籌措財力、物力、調兵選將,加以修繕,使之形成城墻高峙,堡壘林立的堅固防線。金山嶺長城,就是其中的一段。它氣勢雄偉,敵樓密集,建造藝術精美,堪稱為我國萬里長城的精粹。
金山嶺長城按照戚繼光提出的“因地形,用險制塞”的原則,隨山勢起伏而修筑,高下相間,突兀參差,尉為壯觀。凡是山勢陡峭的地方,城墻就低一些;凡是山勢比較平緩的地方,城墻就高一些。城墻下寬上窄,沉穩(wěn)堅固。底部用三四層條石奠基,上部用長方形青磚包砌,白灰砌縫,墻內用土、沙、石填方。在內側城墻的下部,每隔不遠就設有券門,券門大多數設在敵樓附近。券門內有石梯或磚梯通過城墻頂部,遇有緊急情況,守城士兵可以從券門直接登上長城或進入敵樓,投入戰(zhàn)斗。
城墻頂部的馬道,根據需要,寬窄不等,平均約為5米左右,均用雙層大方塊青磚鋪面,可容六七人并行。馬道每遇到大小陡坡,便用磚砌成梯行臺階,便于上下通,不致于滑倒。這種馬道建筑,在萬里長城上是難得一見的。馬道每隔二三米遠,便設一條磚砌排水道,防止雨水沖刷或侵蝕墻體。排水道靠外側一端,修一個鐳石孔,守城士兵可以從鐳石孔施放鐳石,打擊敵人。
城墻頂部靠外側的一面,用磚砌成高二米的垛墻。垛墻每隔一米多遠便設一個垛口。守城士兵可以從垛口射擊來犯之敵。垛口上有一個小洞,小洞有兩種用途:一是明代從外國引進一種叫佛朗機的武器,佛朗機下面有個軸,把軸插在小洞里,可以轉動作扇形射擊。二是用來插軍旗助威,或以旗作為傳遞敵情的信號。城墻頂部靠內側的一面,用磚砌成高1.7米的宇墻。宇墻上設有上、中、下三層射擊孔,可供士兵以立、跪、臥三種姿勢射擊來犯之敵。
金山嶺長城已經過四百多年,承受了地震、古代戰(zhàn)爭和現代戰(zhàn)爭炮火的催損。但是,由于長城沿線歷代寶貴遺產,使它基本上保持了本來的面貌。文物工作者在金山嶺長城上發(fā)掘出一千多件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珍貴文物。其中有明代守城將士作戰(zhàn)用的武器彈藥,如:火炮、石鐳、手雷、刺馬針、箭頭、鐵彈丸等;有守城將士日常的生活用品,如石臼、石杵、菜刀、油燈、陶罐、瓷碗、酒具、銅幣、石磨、香爐等。尤為珍貴的是,在一座敵樓內發(fā)現了埋藏三百多年的五個石鐳,里面裝有一斤多明代火藥,用火柴點燃,仍能起火,發(fā)出咝咝的響聲。
城墻上有數以萬計的帶文字的城磚。文字磚上記載著燒制城磚的年代和部隊番號,如“萬歷五年山東左營造”、“萬歷五年寧夏營造”、“萬歷六年振虜騎兵營造”、“萬歷七年德州營造”等字樣。也有少量萬歷十二年、萬歷二十二年的文字磚。
金山嶺長城上有這么多文字磚,這在萬里長城上從沒有發(fā)現過第二處有這么多文字磚。還有隆慶三年、隆慶四年為主持修筑長城的戚繼光等部隊將領和支持修筑長城的地方官吏而豎立的石碑。另有一塊石碑的碑文中,記載著修筑一座敵樓的時間是萬歷三十七年,規(guī)格是周長八丈、高二丈七尺,頂部蓋鋪房一間,施工部隊是寧山營。
這些文物可以佐證:金山嶺長城確系戚繼光主持修筑的,動用了從山東、寧夏、河北、北京、江西等各地調來的各路軍,各兵種,并有統(tǒng)一的標準,明確的分工,嚴格的質量檢查,同時得到地方官吏的大力支援。也可以佐證,繼戚繼光主持修筑金山嶺長城以后的數十年,明王朝不斷派兵遣將加以修繕。金山嶺長城的風光名勝、文物古跡、軍事設施,古建筑藝術、民間傳說,都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作為中國人,每當看到長城都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秋天是登山望遠的最佳季節(jié),傾心感受古長城的壯美與雄渾,便可體會一個民族的偉大與豪邁。比起名聞中外的八達嶺長城,金山嶺長城有過之而無不及,是我國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一個不可多得的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