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書院創建于宋景祐二年(1035年),位于東岳泰山凌漢峰下。這里古樹參天,溪流潺潺。書院舊址所在的五賢祠里,祭祀著石介、孫復、胡瑗三位宋代理學的先驅,史稱“宋初三先生”。三位先生都曾在泰山這個鐘靈毓秀之地讀書或講學,創立影響深遠的泰山學派和安定學派。其學說上承孟子、韓愈,“不惑專注,自尋義理”,下啟程顥、程頤,開理學之先聲。
石介、孫復、胡瑗同為范仲淹門生,后來又長期在國子監共事。石介,字守道,山東泰安人,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宋天圣八年中進士甲科,歷任鄆州、南京推官,國子監直講,回鄉時在徂徠山教授《周易》,聞名山東,世稱“徂徠先生”。在南京為官時與到訪的孫復一見如故,相互引為知己。孫復是山西臨汾人,年輕時拜范仲淹為師,學識淵博,石介十分推崇他的學問,將其比為管仲、晏嬰,后兩人攜手創建泰山書院,開創“泰山學派”。
胡瑗,字翼之,北宋著名教育家。他年少時在泰山游學,十年不回江蘇老家。據說為專心讀書,收到家信后見有“平安”二字即投入澗中不再看,泰山“投書澗”景觀由此得名。后來他學成回到江蘇主持蘇、湖府學,創立“安定學派”,世稱“安定先生”。
選址泰山,開宗立派
泰山書院在中國書院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史學家、文學家全祖望曾言:“宋世學術之盛,安定、泰山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為然。”
作為儒家道統的堅定維護者,石介于景祐二年冬在原籍奉符(今山東泰安)籌建書院。他仰慕孫復的學問,請孫復主持書院教學,自己甘愿作為門徒。
起初書院建在泰安岱廟的漢柏院,名曰信道堂。不久,該堂被并入岱廟,二人又到泰山南麓、六朝古剎普照寺西北的棲真寺,在那里修整房屋、招收生徒,講授孔孟之道,這就是“泰山書院”。
孫復后來雖成一代大儒,但那時他還只是個屢試不第的落魄書生。石介欽佩孫復的才學,拜其為師,執弟子禮甚恭。孔子后裔孔道輔聽聞后親自前往,看到孫復講學時,石介執杖侍立在側,“升降則拜扶之”。由于兩位創始人的親身踐行,尊師重道在書院蔚然成風。
重塑學風,為國育才
北宋開國初期,剛剛結束五代十國的戰亂,教育荒弛。加之自魏晉以降,士子沉迷談玄論道,“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石介十分推崇韓愈,重視師道,他常對弟子說,后世恥于求師,學者之大弊也。
在泰山書院,孫復、石介二人言傳身教,誨人不倦。石介講《周易》時,每天向他請教經義的學生絡繹不絕,石介總是和顏悅色地一一解答,從來沒有顯露出不耐煩或是疲倦的神色。孫復認為教化是提升人的素質、修養最重要的手段,儒家要弘揚大道,必先施之于教化。他撰寫《易說》64篇、《春秋尊王發微》12卷,孜孜不倦教化后人。
孫復、石介認為,隋唐以來,專以辭賦取士,造成社會上崇尚浮華文辭、空疏無用的學風,他們主張“文為道用”,文章必須為儒家的道統服務。在治學方法上,不拘泥于前代經學家的章句注疏,鼓勵學生“不惑傳注”,聯系時事對儒家經典提出自己的見解,使之前死板保守的治學風氣為之一新。
胡瑗學成后,亦回家鄉致力教育。他明確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人才,而非只是科舉應試之才。胡瑗先后主持蘇、湖兩州府學,創立聞名天下的“蘇湖教法”,后被朝廷太學所采用。“蘇湖教法”核心是分齋教學法:設經義、治事二齋。經義齋以研討儒家經典為主,目的在于培養治國人才;治事齋實行分科教學,有治兵、治民、水利和算數4科,學生需專修一門主科,還要兼修一門副科,以培養專業人才。胡瑗提出“明體達用”的教育宗旨,為后世弟子所信奉,史稱“安定學派”。
興盛太學,開啟理學
慶歷二年(1042年),石介、孫復先后被友人舉薦,入國子監直講,二人傳播泰山書院的學術、道德,對當時的京城才子、達官貴人形成深刻影響。他們提出太學實行舉人發解要有聽課日限,放寬太學送考人數等主張,使國子監學生人數從起初的二三十人迅速增至數千人,宋初太學由此興盛。
皇祐四年(1052年),胡瑗被授予光祿寺丞、國子監直講之職,專為太學生講授《五經正義》。由于學識淵博,教授得法,吸引大量讀書人前來求學聽講。他的弟子程頤在《回禮部取問狀》中記載:“往年胡博士瑗講《易》,常有外來請聽者,多或至千數人”。
孫復、石介為代表的泰山學派一反漢唐注疏之學的僵化,推動了宋代疑經改經學風的形成,逐漸使漢唐注疏之學轉向義理之學。孫復提出“尊王”之議,以明上下之分,正君臣之序;石介高揚儒家之道統;胡瑗創明體達用之學,改變了儒生治經只重訓話的習氣。他們的思想為理學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并對二程產生了直接影響。
“三先生”離開泰山后,弟子們也相繼出山為官,泰山書院逐漸停止授業活動,但泰山學風卻得以代代流傳。明代教育家李汝桂在泰山創建育英書院,繼“三賢”而講學,清代文華殿大學士趙國麟興復泰山書院,后世相繼落址泰山的徐公書院、岱麓書院、懷德書院等,無一不延續泰山書院的精神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