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富汗北部白色塵土飛揚的平原上,考古學家正在試圖揭開世界上最古老清真寺之一的秘密。
九穹頂清真寺(NineDomesMosque)采用精心裝飾的圓柱作為支撐,整體結構非常堅固,歷經1000年風吹雨打仍然屹立不倒。這座設計考究的古代宗教建筑物因其圓柱上方的華美圓頂而得名,上面點綴的靛藍色青金石殘片依然閃耀著光芒。

2017年初,碳年代測定結果表明位于阿富汗北部巴爾赫(Balkh)省的九穹頂清真寺建于八世紀,即伊斯蘭教在中亞地區風靡后不久,但其具體時間和建造者仍然是一個謎。
目前,該古建筑遺存面積僅為20平方米(約為65平方英尺),吸引著專家進行深入研究。
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遺跡保護專家、建筑師烏戈?托奈特(UgoTonietti)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九穹頂清真寺盡管飽經風霜侵蝕,卻仍然屹立不倒,這真是一個奇跡。”
他說道,由于該地區的干旱氣候,幾個世紀以來,這座清真寺已經部分風化,但它仍舊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伊斯蘭建筑物之一,不僅具有“極高的價值,而且非常脆弱”。
時間已經沖刷掉了其圓柱上的大多數色彩,但九穹頂清真寺曾經是一個閃爍著耀眼光芒的奇觀。
托奈特表示:“這是一個杰作。您必須想象它的樣子,整座建筑物完全用青金石進行裝飾,部分地方使用紅色,并全部施以彩繪,而圓頂則采用白色和藍色裝飾,就像是天堂上的空中花園。”
他指出,立柱上蝕刻的細微藤蔓印記與在薩馬拉(Samarra)看到的情況類似。據了解,薩馬拉是九世紀強大的伊斯蘭首都,統治著阿巴斯王朝(AbbasidEmpire)地域,領土面積橫跨現今的突尼斯到巴基斯坦。
但位于巴爾赫省的九穹頂清真寺可能更古老,碳年代測定結果和歷史資料顯示其可能建造于794年。

領導此次遺址發掘的法國駐阿富汗考古代表團團長胡里奧?薩爾米恩托?邦德祖(JulioSarmiento-Bendezu)表示:“這意味著阿巴斯王朝清真寺的建造受到了阿富汗文化的影響,而非其他方式。在外觀、保護措施、裝飾及其采用的知識方面,這座清真寺均出類拔萃。”
在二十世紀60年代末,在該地區考察的美國考古學家請求當地人帶其前往被十三世紀早期蒙古皇帝成吉思汗(GenghisKhan)肆意破壞的清真寺。
隨后,村民將其帶到了位于馬扎里沙里夫市(Mazar-i-Sharif)以西20公里(約為12英里)處的這座已經半掩入土的偏僻古寺。至此,九穹頂清真寺終于被意外發現。
然而,由于阿富汗爆發戰爭,整個國家十多年來遭遇流血沖突,因此在發現后,該古代清真寺的相關工作進程再次被迫停滯,直到2006年才開始執行遺址發掘工作。
薩爾米恩托?邦德祖表示:“起初,我們認為這是一座單獨的歷史遺跡,但在繼續發掘后,我們發現還有其他附屬古建筑物。八世紀末,該地區的當權者皈依伊斯蘭教,并開始發展伊斯蘭文化。毫無疑問,它建立在寺院遺址之上。”
去年七月,在地下1.5米(約為5英尺)深處,考古學家發掘到了柱石基礎,但調查顯示在更深層面還有建筑殘跡。
伊朗德黑蘭大學(UniversityofTehran)建筑師、工程師阿拉什?博斯塔尼(ArashBoostani)受阿加汗文化信托基金會(AgaKhanTrustforCulture)委托開展九穹頂清真寺遺址研究工作,并表示:“這是我們了解古代時期的一個窗口,我們能夠在此找到后續文化的基礎。”
作為一位歷史古跡保護專家,博斯塔尼說道,該清真寺中的一些花卉設計具有前伊斯蘭風格,并被當地文化吸收。
雖然有金屬屋頂的保護,但這座古建筑仍然非常脆弱,因為其磚塊和錯落結構很容易受到侵蝕。
在九穹頂清真寺建成后不久,其圓頂倒塌,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散落在遺址周圍。
博斯塔尼表示:“819年發生的地震導致清真寺的大部分建筑結構坍塌。”
一百年后,另外一場地震造成其外墻和大多數拱門(共15座)被毀。
此前,專家展開玻璃纖維網來支撐兩個主要的深度斷裂拱門,并在不改變石膏裝飾的情況下,注入了膠合劑。
薩爾米恩托?邦德祖表示:“這個地方一直被占領,無論是之前的寺院,還是后來的清真寺,都遭到廢棄和擅自占用,因為我們在此發現了壁爐。穹頂殘段雖然非常沉重,但還是被運走,并用于修蓋附近的墳墓。如果這座古建筑沒有極強的象征價值,為何要給自己增加墳墓修建負擔。”
考古學家表示:“像所有考古發掘一樣,九穹頂清真寺提出的疑問數量超過了其解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