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寺,藏語意為“吉祥輪上樂金剛魯希巴壇城儀軌大樂香水海寺”。一般簡稱“班廊德欽”,即“吉祥輪大樂寺”。
白居寺,位于西藏自治區江孜縣城西北端的山坳里,三面環山,四周山梁上以夯土砌以城墻,上設城垛和觀敵臺。整個寺院依山而建,建筑群以措欽大殿和白居塔為中心,建筑宏大,氣勢雄偉。
全寺共有古巴、欽格洛、羅布干、德瓦晉、賽貢、司崗王瑪、仁定、頓格洛、拉崗、結布久、翁卡、西奈、列珠、常米且、康薩、拉烏、夏欽巴等17個扎倉,以及馬林、榮康、甘登、凱居、巴久等佛殿。此外,設有扎夏、僧舍。全寺分屬格魯、噶舉、薩迦三個教派,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是江孜縣境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
白居寺的群體建筑并不是同一時期一次性完成的,措欽大殿的修建要早于白居塔的修建。一般認為,白居寺(主要指措欽大殿)始建于14世紀末、15世紀初,即公元1390年,由后藏大貴族帕巴貝之子貢嘎帕為祭祀先祖修建“桑波仁波林”佛殿,初名為“江熱寺”。1414年貢嘎帕之子曲吉·饒登貢桑帕為了孝敬母親,為其還愿,捐資禮請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克珠杰主持擴建佛殿、僧舍,由此興建了白居塔,自此改名為“白居寺”。
作為白居寺主體建筑之一的措欽大殿,在其形制和營造手法上具有典型的藏族建筑風格。大殿坐北朝南,共有三層,總建筑面積2300平方米。底層為經堂部分,殿門后為前室,右為護法神殿,左為一小佛殿。過前室為大經堂,有立柱48根。大經堂之東為法王殿,西為金剛殿,東西配殿對稱統一。大經堂的后部為后殿,有8根立柱,供大菩提銅造佛像。
大經堂二層正中為天井部分,設有兩佛堂,右為小經堂,左首南側是第一層經堂,東北隅所供為彌勒佛大像的頭部;北側自左至右為薩迦五祖、宗喀巴大師、布頓大師、二世達賴、三世達賴、一世班禪、五世及七世達賴、頓吉靈貝活佛。左佛堂為羅漢殿,后壁前供一佛二菩薩,左右繞壁影塑山巖,周圍布有十八羅漢泥塑。前壁繪有佛傳故事。左佛堂之南有彌勒殿。
措欽大殿的二層,還設有道果殿和拉基大殿。道果殿為右佛堂,殿正中繪有高約3米的大型時輪曼陀羅壁畫,后壁正中供金剛大持,兩側為薩迦派祖師像;拉基大殿是該寺召開會議的場所。它的旁邊是存放雜物的倉庫。
大殿的第三層,只建有一個殿堂,藏語稱“夏耶拉康”。殿內墻壁繪滿精美的壇城壁畫,由于該殿以壇城出名,故又稱“壇城殿”或“無量宮”。
措欽大殿作為白居寺早期的主體建筑,從1418年始建到1425年竣工,歷時8年。其中很多殿堂是后來逐年擴建的,但整體與局部之間卻處理得相當和諧統一。例如主殿與配殿,走廊與轉經堂,會議廳與倉庫等之間的布置,都是根據總體需要安排和設計的,故而顯得井然有序、布局合理。而且,殿堂內部的梁柱和外部的建筑裝飾都從不同的側面,生動地體現了藏族傳統的建筑特色,以及佛教的裝飾美學情趣。
據說,在白居寺建筑群中,蘊含有18種美好和圓滿的建筑美學理念,而措欽大殿為“十八圓滿第一項”。在措欽大殿完工后,寺主饒丹貢桑巴還為該寺修建護持的大圍墻,每一邊長280步弓,圍墻上建有20座角樓作為裝飾,開有6個大門,并在墻外四周種上了樹木。在這里我們看到,主體建筑大經堂與輔助建筑佛塔,以及圍墻、角樓和四周的樹木之間,形成了有序的空間布局關系,錯落有致,和諧統一。
與措欽大殿相鄰的便是聞名中外的十萬佛塔,即白居寺吉祥多門塔。今天看來,她的名氣遠勝于措欽大殿。也正因如此,白居塔的興建使得江孜城名播雪域,令人贊嘆。尤其是該寺的雕塑和壁畫對后世藏傳佛教藝術的發展,藏族繪畫藝術流派風格的形成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遠遠望去,措欽大殿與白居塔遙相輝映,相得益彰。層層收縮的塔體,覆缽式高大的塔剎,白色的塔身,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莊嚴妙好、美不勝收。
意大利著名藏學家杜齊教授曾強調:“佛塔體現了西藏的建筑風格,因而特別需要加以研究”。的確,白居寺十萬吉祥多門塔,作為藏族建筑史上塔寺合一的建筑典范,可以說,代表了西藏境內佛塔式寺院建筑的最高水平,值得后人敬拜與研究。
從佛塔類型上看,白居塔的建筑形制為藏式“噶當覺頓”塔風格。佛塔底座長寬各約40米,塔基占地直徑62米,全塔總高度42.4米。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分塔座、塔瓶、塔頂三個部分。全塔共九層,塔瓶以下共五層,一層下為塔基。一層至四層,四面各建佛堂。外形上呈四面二十角(又稱四面八角),每層逐漸收縮,層迭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