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洈水模式”打開局面,鄂旅投初探成功路徑后,一批以“景區+營地+特色小鎮”模式發展的特色小鎮正在全省落地開花,目前已規劃布局了“禪養”“水鄉”“避暑”“歷史街區”四類小鎮。
在黃梅,依托黃梅禪文化旅游區,建一座以禪服、禪茶、禪樂,禪養、禪食、禪居等為主題的小鎮,慢享禪意生活;
在仙桃,依托百里排湖先天的水域資源優勢和濃郁的江漢水鄉文化特色,打造一個中部獨具水鄉風情的文旅特色小鎮;
在咸寧,以九宮山云中湖景區為依托,將建成華中地區最好的集觀光、科普、科研一體的星光公園,打造九宮山云中湖-銅鼓包避暑觀星小鎮;
在恩施,依托大峽谷景區,一個融合民俗、商貿、酒店、餐飲、社區等的土苗風情的特色小鎮女兒寨脫穎而出;
在荊州,依托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游區,文旅特色小鎮將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文化教育、城市生活為一體。
目前,這些小鎮都已正式開工投入建設。接下來,大洪山禪養小鎮、東方山琉璃小鎮、荊州龍鳳莊、大老嶺避暑小鎮、洪湖悅兮小鎮、鄂州紅蓮水鎮等特色小鎮項目也將逐步開建。
各地特色小鎮建設如火如荼,如何避免同質化、產業如何聚集,“洈水模式”有一定的啟示意義,但不應該是機械復制的樣本。
在上月底舉行的特色小鎮發展高峰論壇上,不少專家指出,地方打造特色小鎮出現了急功近利的苗頭,需要及時應對。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認為,有的地方過分強調速度,有跑偏的傾向。比如,三兩年就想建成一個特色小鎮,這不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絕大部分特色小鎮是需要時間的,西塘這樣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古鎮是特例,像上海吳涇鎮這樣的產業小鎮,也都布局了一二十年。
此外,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還存在盲目抄襲現象,導致同質化。國務院參事仇保興指出,特色小鎮要講特色,特色可以從深度和廣度來判斷。深度是指特色必須具有“唯一性”,廣度就是看有幾個特色。“深”則效果好,“廣”則競爭力強。(文/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