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迫于禮教和社會壓力,交換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雙方私下進(jìn)行,他人無從知曉,那么信物一般有哪些呢?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yuǎn),一生只夠愛一人。“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無奈佳人兮,不在東墻。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何日見許兮,慰我旁徨。愿言配德兮,攜手相將。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絲線纏成,多種香味濃烈中草藥細(xì)末裝入袋中。
先秦時,年輕人見父母長輩要佩戴編織香囊以示敬意;又因?yàn)橄隳沂请S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dāng)做禮物相互贈送。
《紅樓夢》里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jié)著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著,怎么會送人?當(dāng)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玉佩
何以結(jié)恩情?美玉綴羅纓
“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古代君子如玉一般,講究恭敬平和,溫潤悠遠(yuǎn)之愛。
《周禮·玉藻》云:“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jié)。”“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于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jié)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
篦梳
結(jié)發(fā)同心,以梳為禮
我國古時候,送梳子有私訂終身,白頭偕老之意。
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習(xí)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fā)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美好祝愿,也有愛意傳遞。晚唐第九窟東壁女供養(yǎng)人,唐代插梳之風(fēng)盛行。
送梳子有幾種說法:
(1)梳子代表相思,代表著很想念很掛念!
(2)梳子每天都梳理頭發(fā)也代表著密切性,代表著白頭攜老!
(3)梳子還代表愛情,古代一般有做定情意思!
(4)梳子也代表健康,快樂!把煩惱一掃而過,把心結(jié)打開,而且梳頭會給人精神,帶給人自信!
還有一種說法是梳子不能送朋友,代表絕交,若送情人代表白頭偕老!
簪
何以結(jié)相于?金薄畫搔頭
簪又稱搔頭,是古用來插定發(fā)髻或連冠于發(fā)的一種長針,后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
《史記·滑稽列傳》里說:“前有墮珥,后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
釵
何以慰別離?耳后玳瑁釵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fā)鈿,連綴著固定發(fā)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xí)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手鐲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隋唐至宋朝,婦女用鐲子裝飾手臂已很普遍,稱之為臂釧。初唐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周肪的《簪花仕女圖》,都清晰地描繪了手戴臂釧的女子形象。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還稱作“跳脫”等。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贈羊權(quán)金和玉跳脫。
耳環(huán)
何以致區(qū)區(qū)?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于《山海經(jīng)》“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
唐代張籍《節(jié)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huán)。是否也因?yàn)檫@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huán)為信物透著悲情?元末張惠蓮悼念亡夫的《竹枝詞》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憶把明珠買妾時,妾起梳頭朗畫眉。郎今何處妾獨(dú)在,怕見花間雙蝶飛”。
清初李笠翁在《閑情偶記生容》里將耳飾里小巧簡潔耳環(huán)稱為“丁香”,將繁復(fù)華麗耳墜稱為“絡(luò)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戒指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yàn)榻渲甘嵌ㄓH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
《太平廣記》里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jì)D相愛,臨別時王氏子?jì)D贈李章武白玉指環(huán),并贈詩曰:“捻指環(huán)相思,見環(huán)重相憶。愿君永持玩,循環(huán)無終極”。后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jì)D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于王氏宅中。
纏臂金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huán)
“綰臂雙金環(huán)”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纏繞于臂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shù)多少不等,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八圈,并有花、素之分:鏤刻有花紋的,稱“花釧”,素而無紋的,稱“素釧”。無論從什么角度觀察,所見都為數(shù)道圓環(huán),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
蘇軾《寒具》中寫道:“夜來春水濃于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羅裙
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古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
古代“裙、群”二字同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漢辛延年《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羅帕
手執(zhí)羅帕,巧笑嫣然
古代羅帕多用于傳情,帶著說不清道不盡纏綿之意多有這般場景,一女子面對心上人,含羞斂眉,面飛紅霞,雙手無措,便送帕于手。幾分無助,幾分嬌怯,幾分心喜,讓人憐愛之意頓生。
古書有云“有女子,手執(zhí)羅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佇立于萬花從中,借著帕角飄忽,暗送秋波。既掩去了露齒尷尬,又可平添幾分嬌媚,更可在轉(zhuǎn)身之時,輕笑向那失了神男子拋下一句“呆子”,萬般風(fēng)情俱在其中,勾起他人心底之情愫,便是又引出一段千古佳話或是絕唱。
同心結(jié)
何以結(jié)中心?素縷連雙針
《詩源》里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并送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jié)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
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jié)”。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
同心鎖
永結(jié)同心
同心鎖是將一對相愛戀人名字刻在鎖上,鎖在眾佛環(huán)繞鎖鏈上,將兩個人滴心緊緊“鎖”在一起,使他們愛情將永恒不變,只要相互真誠,佛祖都會見證保佑他們永恒感情。
如意
萬事如意,帝王之選
古代宮廷里不少地方都會擺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賞。除此之外,如意還作為一種信物,在皇帝選后妃時,皇帝執(zhí)如意,授予看中女子。如意在宮中還是一種高貴禮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慶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獻(xiàn)如意。
頭發(fā)
青絲一縷隨身寄,妾身如絲永相隨
青絲,“青”與“情”,“絲”與“思”。
最早的《詩經(jīng)》中“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凌亂的發(fā)絲,那是對遠(yuǎn)行的良人的思念;
漢樂府《羽林郎》中“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余”形容胡姬極致之美;
蘇軾《洞仙歌》中“繡簾開、一點(diǎn)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是何等的風(fēng)情;司馬光一句“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亦曾令我羨極那樣淡定嫻雅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