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崇尚雕刻而且擅長雕刻的國家,木雕歷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1973年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木雕魚,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中國的木雕開始興盛,這與金屬工具的大量出現有著密切的關系。秦漢時期,厚葬之風盛行,隨葬木俑開始不斷出現,也推動了木雕的發展。南北朝時,佛教造像興起,石雕與木雕佛像蔚然成風,梁武帝在江南興建寺院,促進了建筑雕刻藝術飛速發展,也使雕刻工藝更加精細。
進入盛唐期后,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四方來朝,文化交流頻繁,各種藝術都蓬勃發展,東陽木雕便是在這時產生并發展起來的。據東陽《康熙新志》記載,唐太和年間,出生于東陽的馮宿官至劍南節度使,其弟馮定為工部尚書,兩兄弟衣錦還鄉時,大興土木,其宅院“高樓畫欄耀人目,其下步廊幾半里”??梢娔菚r東陽木雕已發展到一定程度。在唐朝的200多年間,東陽木雕迎來了極好的發展機遇,光東陽境內就興建了100多座寺院。在那個以木建筑結構與裝飾為主的時期,寺院的修建也帶動了東陽木雕行業的發展。
清代時,為了修繕故宮,乾隆皇帝征集全國木雕巧匠匯聚北京,其中不乏東陽木雕藝人。據東陽地方史書記載,1736—1795年間,先后有400多名東陽木雕藝人應詔至北京,為皇宮雕制龍椅、宮燈和裝飾擺件等。這是東陽木雕工藝最為繁復的時期,無論是建筑還是家具,對于木雕的運用可謂到了極致,很多作品雕得密不透風,用工之巨,雕工之細堪稱曠古絕今。到了清末至民國時期,國內戰亂頻繁,各種手工藝都日漸式微,盛極一時的東陽木雕行業也日薄西山,很多工匠被迫改行,或流落他鄉。
以地名命名的東陽木雕,是中國四大木雕之首、浙江三雕之魁,代代相傳的東陽藝人,創造了木雕藝術的傳奇。東陽木雕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裝飾性雕刻派別,精致的浮雕工藝是東陽木雕的重要特質。浮雕工藝以平面浮雕為主,兼有淺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層疊雕、圓木浮雕等多種技藝,雕刻的層次豐富,且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紋理和色澤,也被稱為“白木雕”。古人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東陽木雕的刻刀多達上百種,每種刀法還有具體的細分。
杜云松——傳說中的“木雕皇帝”
杜云松(1887-1960年),浙江省東陽縣(現為東陽市)人,14歲從郭金局學木雕,善雕花鳥魚蟲、山水走獸,能畫善雕,技法全面,無論是浮雕還是深雕,無一不精。解放后,他在組織東陽木雕藝人繼承和發揚東陽傳統木雕技藝方面,作出了極大的努力,還曾去外去教授木雕技藝。其子杜復賢,師承父業,頗有造詣和成績。
他的木雕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等樣樣在行,技藝如此全面的木雕藝人在東陽并不多見,故又有“木雕皇帝”之稱。在清末民初,形成了以杜云松為“皇帝”、黃紫金為“宰相”、樓水明為“狀元”、劉明火為“榜眼”的東陽木雕王國。其中的“狀元”樓水明,就是陸光正的導師。
東陽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木雕皇帝”杜云松更是將其發揚到了極致。晚年,他的木雕技藝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可以不用圖稿而能當面持刀雕刻真人肖像,所雕刻的樓店樓玉龍父母肖像,栩栩如生,令人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