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東陽,被譽為中國木雕之鄉,有千余年的木雕歷史,北京故宮及蘇、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東陽木雕留世。東陽木雕是中國民間雕刻藝術之一,因產于浙江金華東陽而得名,東陽木雕與青田石雕、黃楊木雕,并稱“浙江三雕”。
明清時期金華人地關系緊張,迫使金華人走上“以一技之長闖天下”之道。尤其東陽形成以建筑、泥瓦、木作、竹編、紡織為主的百工隊伍,號稱“東陽幫”。今天我們要來說的是義烏黃山八面廳,堪稱東陽木雕巔峰期的集大成者。
黃山八面廳,位于浙江省義烏市上溪鎮黃山五村,它是一處宗祠與住所相結合的江南民居。前臨上溪,后枕紗帽尖山的谷地,清嘉慶元年(1796年)始建,歷時十八年,于嘉慶十八年(1813年)建成,由當時富甲義烏的著名火腿商人陳子寀與其孫陳正道建造。
黃山八面廳整體平面布局近長方“回”字形,現存建筑分為三路六院,共64間,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以一條中軸線和兩條橫軸線相交構成八面廳的主體建筑和附屬建筑。中軸線上依次有花廳、門廳、大廳、堂樓,中軸線南北兩側分別有兩個三合院,中軸線4座廳堂與橫軸線的4座廂廳,形成8座廳堂,故俗稱八面廳。
黃山八面廳,廳與廳之間兩相對稱,但又各具特色;門廳內部有穿廊走道,廊廊相連;門戶18頭,廳廳相通。對外有大小門戶8頭,從任何一門進入,都可不濕腳走遍8座廳堂。整個布局嚴謹、規整、對稱、尊卑有序,具有清中期浙中民居典型的風格特征,體現了中國家族生活的倫理觀念與家庭的生活習慣。
黃山八面廳的設計構建者匠心獨具,所處位置四周群山環繞,前臨的凰溪自西北向東南從八面廳前流淌而過,后枕紗帽尖山的谷地,與周圍的地形環境、自然風光能極其融洽地結合在一起。粉墻黛瓦,配以變化的馬頭墻,顯得素凈雅致。南方民居建筑一般常用前廳后園的設計理念,而八面廳將花園置于整體建筑的最前沿,一方面體現了主人獨特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又強調了與周邊自然界的融合,按照地形環境而加以變化。
整個建筑布局嚴謹、規整、對稱、尊卑有序。梁架結構氣勢宏偉,采用冬瓜梁型制。建筑雕刻分為石雕、磚雕和木雕。木雕為三雕之最,如門廳、大廳的梁、檁、枋、雀替、牛腿、格扇、挑頭以及走廊的幾腿罩、天花板和門、窗上,均布滿了雕刻,題材豐富,有單體人物、人物故事、佛道神仙、圣哲先賢故事,也有動植物形象、房屋建筑、風景名勝,還有各種圖案花紋等,幾乎是天上、人間、地下無奇不有。
寓意吉祥,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雙魚吉慶、瓶生富貴、歲寒三友、事事如意、金玉滿堂、連年有余、和合二仙、吉慶有余、平升三級、五福捧壽、暗八仙等圖案,形態逼真,雕工精致。
雕刻技法集線刻、平雕、圓雕、浮雕、剔雕、鏤雕、透雕等于一體,造型生動,形神兼備,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黃山八面廳的三雕藝術,為中國建筑藝術上一顆璀璨明珠,是一座藝術的殿堂,是一座雕刻藝術博物館,是江南地區民居建筑雕刻藝術的杰出代表。
2001年,黃山八面廳清代作為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黃山八面廳集精巧的建筑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于一身,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是我國古代建筑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