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是中國人口比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居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關于土族的民居,由于其和漢民族長期生活在一起,因此和漢族民居沒有多大區別。
土族的住宅建筑多為庭院式土木結構,每戶都有一個獨立的四合院,高而結實的圍墻是用黃土夯筑而成,這種建筑在青海統稱莊廓。一個莊廓就是一個濃縮的城,高墻堅門,具有抵御外侵的防御特性。土族人的莊廓,院墻四角各置一枚長圓形白色卵石,用以避邪保平安。圍墻筑成后,表面還要用白泥抹光,使之牢固而美觀。
院內房屋多為土木結構,正對大門的為主房,兩邊為廂,傳統房屋以三間為一個單元。主房門面多雕刻花紋圖案,配花格門窗,用板壁隔間。炕上放置炕柜或門箱,或雕刻或繪畫,顯得華麗別致。院中央砌花壇,壇上設有煨桑爐,并豎有高高的嘛尼旗桿,嘛尼旗桿可以說是土族人家的一個鮮明標志。清晨,人們灑掃庭除,在佛龕前點上佛燈,獻上凈水,在煨桑爐上煨上桑煙,此時佛燈明亮,香煙繚繞,給人以清雅幽致的感覺。
土族人家的灶房很有特點,灶房內灶與炕連在一起,中間用矮土墻或木板隔開,留一窗口,端飯遞碗很方便。飯做好了,炕也熱了,既環保又節能,一家人坐在暖烘烘的燒炕上吃飯,顯得自在、愜意又溫馨。
土族人家選宅基時一般要請法師或陰陽先生勘定,打莊廓蓋房時全阿寅勒(村莊)的人都來幫忙,尤其在上大梁時木工致辭并拋灑紅棗、銅錢、面豆、糖果等。在院墻上開大門時,由領頭的匠人舉夯從里向外突破而出,眾人隨之沖出墻外,以示把邪魔鬼怪驅逐出家。新裝闊落成還要擇日獻牲謝土,意為太歲頭上動了土,多有冒犯,祈求免罪。屆時木工頌禱祝詞,拋灑紅棗、銅錢、德日瑪(面豆)、糖果等,營造一切平安吉利而又喜慶的氣氛。
土族的庭院正中有一個用磚或土坯砌成的正方形小花園,花園底座中間須埋一個口小腰鼓的瓷罐子,內裝各種糧食、藥材。這種瓷罐是經過喇嘛誦經禳解后,在建造花園時埋進土里以求吉祥平安的“寶瓶”。
據《秦邊紀略》卷一記載:“土人所居,悉依山傍險,屯聚相保”。值得一提的是綠色庭院,這是青海莊廓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各民族的莊廓建筑中,綠色庭院是以改善居住條件為目的的。綠色庭院與住屋共同構成各民族人們生活、生產和文化活動所需的空間環境,它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功能,同時也豐富了村落的整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