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聿銘是國際著名的建筑師。他一生的70多件作品無一例外地與金錢、權力和政治糾結在一起。他將外交手腕和設計的獨特混合運用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法國巴黎盧浮宮等建筑身上。
“保留古建筑,我曾說過,因為故宮是一個文物,是國家的國寶。四面現在看出去綠化得很好,天、樹很和諧,高樓起來就破壞故宮文物了。”
直到現在,貝聿銘仍認為禁止在紫禁城附近蓋高樓是他主要的貢獻。
蘇州博物館成為一種“經典”(圖片來源:百度)
“對我而言,那是最大的成就,也是最大的滿足。”
我原來跟梁思成很熟,他來美國,我跟他見過很多次。北京的城墻拆了很可惜,我跟梁思成談過,蘇州的墻拆了也很可惜。你看意大利、法國的城墻都保留,他們有歷史的觀念,你不能把歷史全部毀壞。好的辦法是保留古代的建筑,這是最重要的。我覺得城墻拆了以后,面貌全改了。
1974年,我頭次回國,在清華演講時說過,在故宮附近不應該造高樓,這是我的意見,當時的副總理谷牧在人民大會堂跟我談這個問題,他問我,為什么不應該造高樓。我說因為故宮是一個文物,是國家的國寶。四面現在看出去綠化得很好,天、樹很和諧,高樓起來就破壞故宮文物了。他說你說的話跟周總理的話相同。我覺得很榮幸,我不敢再說了,我說算了,他的話比我的話重得多了。
后來他們就慢慢在北京城市規劃方面發表這個意見,說故宮附近的樓的高度應該是這樣,到了二環、三環你可以造高樓,因為不影響故宮。你在故宮旁邊,比如北京飯店造高樓,那就是破壞文物,故宮的文物,是值得研究的。在香港到處都是高樓,這個不成問題,因為它沒有歷史。
四合院也應該保留,應該保留一片。你單單保留幾個王府,不夠,這不是好的辦法,要保留就保留一片。當然四合院不適應現在的生活實際,這個我很明白,最近我跟賈慶林(當時任北京市長———編者注)談過這個問題,我說請你一定要保留四合院,保留一片,不要再拆了。“我也想做,可是一個四合院十幾家人住在里面,利益怎么分配?怎么處理?”賈慶林問我。所以他有他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容易解決。不過,他同意,應該在附近再造一點房子,可以讓四合院里的居民搬到那個地方,然后再改造四合院,新的衛生條件做好了以后,可以賣大錢。海外中國人想回到北京住的很多,他很可能出錢買下來。這件事是應該做的,因為這種四合院將來沒有了,越來越少了。
后來,貝聿銘用10萬美元設立了一個獎學金,幫助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他捐出這筆錢時立下一個規矩:學生們在結束研究后,可以花一個夏天游覽美國,但必須返回中國學以致用———如同他以前想做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