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傳說,炎帝神農氏以身試毒嘗百草,中七十二毒,炎帝神農氏以荼草解毒。茶草又稱選或稱荈。即上古時期對茶葉的統稱,所以炎帝神農氏著《神農本草》書時,對荼草有詳細的敘述。
這段傳說,說明茶葉很早就在我們中華大地被發現它清熱解毒的功效,從而首先作為藥材使用,被上古先民開始種植。而考古專家確認,浙江余姚縣田螺山一帶原始部落先民,已經在山上大規模種植茶葉了,距今有6000年。茶葉在中華民族的發現使用歷史久遠而悠長。
茶葉的成分有益身體健康,上古先民認為可以解百毒而把它作為供奉祖先的祭品,這個是茶葉的原始第一個功能使用。春秋戰國時期還有老百姓把它作為菜食用。秦漢時期把茶葉作為中藥材使用,古代初期,茶葉原來是這樣的三大功能,讓人哭笑不得。但是茶葉泡開水飲用,首先開始是在西漢晚期的四川流行起來了。
因為有詩賦為證,西漢大才子四川人司馬相如《凡將篇》有敘述飲茶,四川人王褒《僮約》文章寫得也有飲茶詩句,所以確定泡開水煎茶飲用,西漢首先是發源于四川,然后進貢茶葉到長安,這樣流傳到關中及北方中原,再慢慢傳入長江流域。這樣可以確定,茶葉它開始作用是藥用,以后才發展成泡水飲用。
西漢至三國時期的飲茶方式比較簡單,主要是用鍋或陶器直接蒸煮飲用,并無配套的飲用瓷器茶具,茶文化質樸回歸本源,大碗茶一飲而盡好不痛快。兩晉時代門閥世族掌握了權力,朝**敗奢侈。漸漸養成夸夸其談的清談時尚風,也就是古代的演講,講到有意境這些文人騷客還唇槍舌劍激烈辯論。當時這種風氣流行于東晉時代最泛濫成災。
演講當然會口渴,以是開始就是飲酒。但是酒喝多了容易失態,當時東晉權臣恒溫靈機一動,開演講大會以茶代酒。那些文雅倜儻風流不羈清談名人,忽然發現演講飲茶精神好,以是飲茶在東晉時期非常流行,因為東晉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士子文人喜歡演講聚會。至此飲茶時尚流行于南北朝。
到了隋朝時,佛,道,儒三家哲學思想互相影響和融合,反映到飲茶慢慢形成茶文化標志組合——茶道。公元780年,唐朝人陸羽著《茶經》第一次把茶文化向全國推廣和宣傳。同時,唐朝佛,道二教盛行,寺廟道觀高僧大德,無量真人招待善人居士,喜歡用飲茶禮遇。佛教講禪境,道教追求天人合一,飲茶讓他們喝出了哲理,飲茶是領悟參透大道的藝術。
以是茶道在唐朝形成,成為上層社會宴會聚友必須有的禮儀,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唐代茶道蔚然成風,唐代茶道以陸羽《茶經》為典范,飲茶講究而精細,可以從摘茶,制作,飲用三大步驟中細化。飲茶主要是煎茶形式,先把茶葉烘焙干,碾成細末,挑選好的水質,然后煎茶放鹽,胡椒。然后分至茶碗飲用。
茶文化到了宋朝后,在繼承了唐代茶道的精工細啄中,唯一的變化是改煎茶為點茶,不在象唐代煎茶時放入胡椒,鹽,而是直接開始品味茶葉的原滋原味的清香芬芳淡雅了。宋朝商業經濟繁榮,茶葉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生活必須品。開門七大件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葉正式宣告成為全民飲料,風糜天下。茶文化滲人宋朝老百姓的生活,缺一不可,《清明上河圖》圖上畫的茶館比比皆是。飲茶成了休閑娛樂,訪親探友必備禮節。茶葉正式成為了禮品,婚姻嫁娶,訪親探友以茶葉相贈大家皆大歡喜。
宋代的茶文化象征茶道,當然是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時期。宋代茶道區別于唐代茶道,在于點茶為主要飲茶方式。宋代茶道把茶葉細末直接放入茶杯或碗里,用燒開滾水沖入攪動,把茶葉精華香味沖泡出來飲用。宋代茶道另一個特點是,增強了文化娛樂內涵,流行斗茶。一個飲茶的形式分成斗茶品,以茶葉的品種質量比斗,又有行茶令,用詩詞描述茶葉有趣味性。
這些宋代茶道大大增加了觀賞性和文化內涵,深受宋朝士大夫喜歡。同時茶文化另一種形式開始萌芽發展,宋代茶道對點茶的茶具有了質的要求和追求。宋代茶道喜歡用古樸厚實小黑碗。而對茶杯則喜歡青綠品相瓷器為貴,兔毫為上品。對茶具的極致要求,讓宋代瓷器行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茶文化帶動了瓷文化,互相促進影響,成為宋朝對外貿易兩大交易商品,成為了宋代兩大經濟支柱。茶道的盛行又讓中國茶文化對外輸出傳到日本,形成后世日本茶道。
元代后飲茶文化的盛行,讓元朝加強了對茶葉的管理,設置官方機構榷茶都轉運司,對種植茶葉茶農進行管理征收稅收。同時針對茶商批發營銷開具憑證茶引,個體銷售茶葉要辦茶由,統一開始對茶葉行業征稅。元代的茶葉制作繼承了唐宋的餅茶外,散裝茶成為了主流,使用木罐,瓷器,陶瓷儲存茶葉越來越多。
這一特點的使茶文化茶道又有了新的變化,即從隋唐的煎茶,宋代的點茶發展至元代的泡茶,區別在于唐宋用餅茶,茶葉是細末為主,而元代的泡茶是可以見到整片茶葉片的。這樣的沖泡更容易保持茶葉清香原味,口感更好。從而在元代各地成為飲茶主流方式。散茶主要有民間老百姓飲用居多,而餅茶仍然是宮廷皇帝王公貴族的飲茶。
芽葉沖泡飲茶在元代的流行,結果是在茶具使用上比唐宋更簡單明了,減少了茶道泡茶的復雜繁瑣。唐宋茶道的很多煎茶點茶工序不再使用。從而使元代的飲茶茶具只有裝開水用的執壺,高足杯,盞杯,盞托,碗,還有貯藏散裝茶葉的蓋罐等茶具。但是元代對荼具的藝術品味有了極致的追求和要求,歷史上元代茶具造型優美典雅,紋飾美麗秀致,讓元代的茶文化主要體現在了瓷器茶具的藝術美中,從而形成了元代茶文化的獨有風格和魅力。
明朝太祖朱元璋開國后,認為餅茶的制作太過于勞民傷財,完全沒有必要。廉潔奉公樸素的朱元璋下旨廢止餅茶制作,全國推廣芽葉散裝。從此散裝茶風行明朝天下,餅茶越來越少見。明朝在茶葉種植,茶葉制作技術上大力發展,使茶葉的品種豐富,種類齊全,各地名茶紛紛涌現。明朝在茶文化發展上進入巔峰期。
明代《事物紺珠》書中記載,當時種植的散茶品種有97種。明朝茶文化茶道追求的是清靜質樸,茶會喜歡在園林,室外貼近自然環境。除此之外,明朝飲茶對茶具的品味也煥然一新,士子文人騷客喜歡白瓷和青花瓷茶具。同時對沖泡滾水執壺興起了追捧紫砂壺的熱潮。紫砂壺出產于宜興,它以質樸平淡,端莊溫厚的品相,深受明朝士大夫文人喜愛,從此明朝飲茶喜用紫砂壺。這樣茶文化在明朝又開發了制作紫砂壺的行業,當時有名制作名家有時大彬和陳遠鳴。小小一片茶葉,帶動了一個行當的發展和壯大。
飲茶到了清代,早巳經是人人必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必須品。清代的茶文化繼承了元明兩代的沖泡法。此時全國各地茶樓,茶館遍地開花,去茶館飲茶成為了清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老百姓的休閑娛樂項目。文人雅士在此風花雪月吟詩作對,商賈逐利協商生意。老百姓與朋友相聚聊天,此時的茶文化體現在茶館,是交際應酬,是人脈圈開拓,是文化傳播。
清代的茶館還是小型戲院,各種戲劇,相聲,說書在這里表演,可以說一個飲茶帶動了一片經濟活躍,讓茶文化成為全民娛樂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