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仔未必就系福,要娶新抱要分屋,老屋飛入外來雁,雞同鴨講眼碌碌,眼碌碌…”前奏一響,相信很多人腦海里會浮現康家人在康家大宅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康家大宅便是原樣復制的西關大屋。
西關是現在荔灣區的舊稱。清末民初,廣州的所有經濟因素都集中在西部,這里也是中國最早與洋人做生意的地方。當時十三行的洋商們,以及富紳巨賈、科舉人物等,都集中在西關。
西關的文化曾經代表著廣州的文化潮流。那么西關大屋,則是西關建筑文化的精髓,也是嶺南民居建筑的珍品。
并非在西關的住宅就稱之為西關大屋。
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平面布局多是縱深發展,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后,依次為門官廳、轎廳、天井、正廳、內廳和內房等,接著是作起居和臥室的二進內廳房。而且具備以下三大特點:
第一,青磚石腳。除用青磚塊石砌墻外,還加砌一層用人工打磨光滑的水磨青磚為面磚,青磚的色澤相互一致,不能深淺色混砌。另外砌筑青磚墻
“趟櫳門隔凡塵事,小院深鎖數甲子。”
第二,正門是由矮腳吊扇門、趟櫳和大門組成的“三件頭”。臨街的第一扇門是屏風門,也叫矮腳吊扇門,為四扇對開小折門,防止外部視線干擾,又可通風采光。
屏風門后面是趟櫳,是柵欄式的拉門,后部裝有豎插銷和小銅鈴,移動時,小銅鈴會響起來。以鈴聲迎客,以鈴聲防賊。
最后一扇門才是真正的大門,此門多用坤甸木或樟木制造。因廣州的氣候濕熱,容易滋生白蟻,而坤甸木和樟木材質硬重,抗蛀力強,且不怕潮濕,不易腐蝕,做成的門扇不易變形,特別是坤甸木,是當時中產階級身份的象征。要進入屋內,可真是“過三關,斬六將”。
第三,采用“滿洲窗”。大多以傳統題材為內容,有紅、黃、藍、綠、紫、金等顏色,光線透過色彩斑斕的玻璃,營造出絢麗又典雅的氛圍。門窗木制作精細,多用荔技核色近似咖啡色。門窗邊緣雕刻精巧,有些還貼有金箔,顯得富麗堂皇。
西關大屋對外相對封閉而內部通透,適應廣州濕熱多雨的氣候特點,把通風,隔熱、防曬,防潮作為設計住宅的著手點。
將屋內的矮腳門、趟櫳、敞廳、天窗、冷巷、天井、小院等渾然一體,組成完整的自然通風系統,有效組織穿堂風,借助自然之力克服本地濕熱氣候,效果顯著。正門門廳是室內和室外的過渡空間,一個氣候緩沖區,免于室內空氣隨室外空氣氣溫變化波動太大。
而小天井、窄冷巷、聯房廳房互相遮蔽,又形成了西關大屋防曬功能。此外,花墻、漏窯、屏門等無一不是考慮通風與觀賞的完美結合。這種設計理念,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為創造更舒適的人居環境。
但屋子對外過于封閉,首層照明度不足。因講風水,怕漏財,北向不開窗,這些是封建觀念造成建筑的缺陷,應棄之不用。
如今,在廣州市荔灣區的西關地帶,隨意走進一條街巷,總能不經意間遇見西關大屋,好似西關大屋的建筑文化從未遠離。等后面有機會,學會可以直播或錄制視頻的形式帶大家去感受西關大屋的建筑文化,以及歲月留給西關大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