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古建筑變得“平易近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將古建筑以“博物館化”視角解讀不失為探究途徑。
古建筑博物館化,是借鑒博物館功能,借助藏品研究、陳列展示、宣傳教育等表達方式,打通古建筑和可移動文物展覽之間固有理念,古建筑本身就是一個最大、最真、最美的展品。
我們要做的是挖掘每一座古建內涵,與屬地傳統文化結合,匹配協調古建相關附屬展品,如各種斗拱建筑構件、壁畫、塑像乃至木、鐵、陶、磚、瓦、琉璃等工匠體系的活化利用展覽。
想要古建真正“活起來”,不能僅僅依靠傳統保護理念中的修繕、收藏、研究中的一項或幾項,而是站在傳播中華文明的角度,做到保護、研究、利用、展示、管理、服務六位一體。
依托古建筑,結合民俗、物產、非遺、傳統文化等,在古建場館內設立與古建相匹配的特色展覽。古建與展覽相輔相成、有機融合,彰顯不同的文化特色,共同成為“以文化人”的載體。
有形的、固定的展覽,與文化活動一起,形成全面展示本地區古建特色和歷史文化風貌的“古建博物館群”。在“古建博物館群”形成良性互動的基礎上,協調更多資源,建成市域的特色“古建博物館”。
總之,只有宗教信仰、民風民俗、歷史文化傳統等結合,用起來方能活起來!將保存完好及修繕完成的古建筑“博物館化”,挖掘出來、展覽解讀出來,建成一座獨具特色的古建博物館,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解讀和欣賞中國古建筑,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
作為一名華夏兒女,了解中國古建筑、進而學會鑒賞它們、熱愛它們,不僅可以了解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而且能從中感悟出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厚重的文化積淀,激發民族自信心,讓深厚的文化底蘊轉化為強大的文化自信,用古建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質量發展之路,行穩致遠,走好古建保護利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