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又叫秦越人,是春秋戰國時的醫學家。《史記》記載,“扁鵲者,渤海郡鄭人也”。據專家考證,所謂的“鄭”就在長清孝里東張,就是齊長城的起點,它在春秋戰國時是齊國的一個重要城邑,叫平陰邑。商周時由于鄭人在這大量定居,所以那時它叫鄭。
扁鵲是我國第一位被正史立傳的醫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后世循序,弗能易也,而倉公可謂近之矣。”現代我們稱扁鵲為“醫宗”,即中醫的奠基者。扁鵲為什么被稱為中醫的奠基者呢,目前學術界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扁鵲善于運用望診
我們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韓非子·寓老》中有這么一個小故事。扁鵲在齊國見蔡桓公時,通過望診判斷出蔡桓公有病,但是病情尚淺,病位還只是在體表腠理的部位。他勸蔡桓公接受治療,如不治則病情將會加深。蔡桓公因自我感覺良好,拒絕治療。不久,扁鵲再度晉見蔡桓公時,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進展到血脈,再次勸說其接受治療,以免病情更加發展。蔡桓公仍然拒絕治療,而且心中不悅,認為扁鵲在故意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
當扁鵲第三次晉見他時,認為病情已經惡化,病位進入到內部腸胃,如不及時治療,終將難治。蔡桓公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鵲通過望診,判斷蔡桓公病情危重,已進入到骨髓深處,病入膏肓,無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蔡桓公不久即發病,終于不治而死。這個故事側面反映出扁鵲當時已經能很好應用望診,而且診斷水平相當高。我們中醫講“望而知之者,謂之神”,意思就是一個醫生能通過望診判斷出病人得病,那么這個醫生的醫術是非常高超的,猶如神仙一樣。
二、扁鵲的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
切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摸脈、把脈,我們去找中醫看病,醫生都要給你把個脈。《史記》中稱“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意思就是現在天下人看病講求摸脈,都是從扁鵲這里來的,可以說扁鵲開創了我們中醫的脈學,也就是我們“望聞問切”中的切。除了望診,又精于切診,這再次說明扁鵲診斷疾病的高超技術。
三、信巫不信醫者不治
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意思是有以下六種行為的人,扁鵲拒絕給他看病。這六不治分別是: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的人不治;四是身體極度衰退或者氣血逆亂嚴重、臟腑功能嚴重衰竭的人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的不治;第六條就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的不治。
古代早期處于一種醫巫不分的狀態,醫學和巫術交織在一起,沒有成為一種獨立體系,甚至醫生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醫學和很多巫術糟粕雜糅在一起,發展就受到限制。扁鵲提出的“六不治”明確區分了巫與醫,表明了醫學與醫生的獨立體系和身份,將醫學脫離巫術,更加專業化和科學化,極大的促進了醫學的地位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