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如今人們的通信方式,變得非常方便快捷,然而,在古時候,人們的通信是非常難的,正如木心在《從前慢》中寫道的:“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因為古人的通信困難,所以一份份書信就更顯得彌足珍貴,“家書抵萬金”、“見字如面”是非常真實且現實的。
古時候的人們,傳遞書信的方式有驛站和信鴿,相對用得較為普遍的是信鴿,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飛鴿傳書”。
被譽為“上古三大奇書”之一的《山海經》中,就曾記載著西王母飼養的青鳥,既是傳說中的“青鸞”:“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根據山海經中的描述,青鸞鳥是西王母的信使,可見,利用鳥類來傳遞信息,在神話傳說中就已經有了雛形。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離思》中寫道:“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朔雁傳書指的是成語“鴻雁傳書”。古時候用鳥類來傳遞書信,除了利用大雁之外,利用的更多當屬信鴿了,在很多武俠小說、影視作品中,人們也不乏見到“飛鴿傳書”的橋段。
飛鴿傳書的原理其實很簡單,是利用了信鴿強大的歸巢能力,人們將鴿子帶離其從小長大的地方,無論帶離到任何地方,鴿子最終都能夠回到原來的地方,利用鴿子的這一特性,如果將信函綁在鴿子腳上,便能夠單向傳遞書信,如果用兩批鴿子,則能夠達到雙向傳遞書信的目的。
信鴿傳遞書信的距離可以非常之遠,甚至能夠達到上千公里。
至于信鴿是如何從茫茫大地中,找回自己的巢穴的,并沒有定論。通常人們認為信鴿可以利用地球磁場、太陽運行、地標甚至是次聲等等來導航定位。
相對而言,古時候的“飛鴿傳書”有許多特有的優勢,例如飛鴿傳書傳送信函的距離遠、速度快,而且傳遞信息非常準確,不受地形、地勢和道路的限制,機動性靈活性較強。
以上,便是古時候人們利飛鴿來傳書的原理,當然,信鴿歸巢的本領沒有改變,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可以利用飛鴿傳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