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推測和古清涼寺有關,這里誕生過“解鈴還須系鈴人”
這幾天,在清涼山公園晨練的市民會發現,清涼寺后面原蘭苑所在地被圍了起來,正在進行考古。記者前往現場探訪后得知,蘭苑地下發現了一大片古代建筑遺址。專家推測,遺址很可能和南唐古寺清涼寺有關。
考古工地在原來的“蘭苑”
市民孫先生打進金陵晚報的熱線電話,將這個消息告訴了記者。記者隨即前往清涼山公園。從公園大門進去,正對面就是清涼寺的大殿。大殿后面是清涼寺的老平房。平房后面是一個亭子,里面是南唐的古井——還陽泉。
再往前走,記者看到了一大圈的圍擋。記者記得,這里本來是一個山坳,中間是清涼山公園的“蘭苑”,是玻璃花房,每年會舉辦一些花卉展覽。如今,蘭苑的建筑已經沒有了,這一大片正在進行考古。
記者看到了圍擋上貼著一份通告,落款為“南京市博物館”,通告寫道:“南京清涼寺擬在清涼寺后北側蘭苑區域恢復建設清涼寺法眼宗祖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南京市文物局委托南京市博物館組織人員對蘭苑區域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地上現出建筑遺址
站在清涼山半山腰上俯瞰,整個工地盡收眼底。地面上有青磚砌的建筑遺址,前后一共有兩進。每一進建筑內部,青磚勾勒出幾個房間,土里面還有很多大塊方磚,一個柱體石礎非常顯眼。兩進建筑遺址之間,還有一條已經保存完好的道路被挖了出來。道路約有兩米寬,三四米長,用大小不同、并不規整的青磚鋪成,中間略略拱起,兩側還有類似“馬路牙”的結構。據通告介紹,清涼山公園蘭苑考古項目今年5月已經開始,將持續到8月。
磚砌道路規格較高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南京設立金陵邑,這是南京主城區歷史上設置政區的開始。有專家認為,金陵邑所在位置,可能就在今清涼寺大殿后面的山坳里,不過,此次發現的建筑遺址和金陵邑并沒有關系。
那么,這個建筑遺址究竟是什么建筑呢?一位南京考古界的資深人士說,在考古沒有完全結束前,還不能立刻下結論,但可以推測,遺址極可能和古清涼寺有關。
“明清時代的清涼寺很大,遠遠不止現在的清涼寺大殿這么一點建筑,因此在清涼寺大殿后面蘭苑地下發現建筑遺址,不能排除和古清涼寺有關的可能性。”這位專家說,從現場的石柱礎來看,很像是明代的。而那條磚砌道路,很可能是寺廟主干道,規格較高。從磚塊的大小規格、排列順序來看,可能是清代修繕時鋪的。
很可能是古清涼寺遺跡
據介紹,清涼寺的前身是五代時期的興教寺。南唐時期,李昪到清涼山避暑,改“興教寺”為“石頭清涼大道場”。后主李煜也多次到清涼寺避暑,并為寺內避暑宮題寫“德慶堂”匾額。清涼寺后的還陽泉,就是開鑿于南唐保大三年,被稱為南唐古井、保大泉。清涼寺是南唐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高僧文益居住在寺內,創建法眼宗,是禪宗南宗的五大支派之一。
明代時,周王朱橚重建清涼寺,使其占地面積達到二十畝,寺內建筑眾多。清代前期和中期,清涼寺依然維持很大的規模,可惜在太平天國戰亂時期遭到嚴重破壞。清末,清涼寺有所恢復,但規模已經不如從前。
專家推測,此次發現的建筑遺跡很可能就是太平天國清涼寺被毀之前的建筑,由于戰火,它們被深埋在地下多年。
“解鈴還須系鈴人”
出自古清涼寺
很多人常說“解鈴還須系鈴人”,其實這個成語就是出自古清涼寺。據明代瞿汝稷所編佛家禪宗語錄《指月錄·卷二十三》記載:南唐時,金陵古清涼寺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他性格豪放,平時不太拘守佛門戒規,寺內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獨住持法眼禪師對他頗為器重。
有一次,法眼在講經說法時詢問寺內眾和尚:“誰能夠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來。這時,法燈剛巧走過來,法眼又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法燈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個把金鈴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夠把金鈴解下來。”法眼聽后,認為法燈頗能領悟佛教教義,便當眾贊揚了他。后來這句話就被以解鈴還須系鈴人的成語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