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晚18:30,正值世界博物館日,博雅學社有幸邀請到復旦大學副校長、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前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任、校教務處處長蔡達峰教授在3108教室為同學們帶來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講座“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古建園林漫談”,吸引了大批同學的同時,許多校外人士亦慕名而來。在講座中,蔡達峰教授不僅對古代建筑形制設計與用途進行了詳細的剖析,也強調(diào)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所承載的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
首先,蔡教授介紹了中國古建筑的功能、材料、結構,和造形。并指出物的本質(zhì)屬性是形和質(zhì)的統(tǒng)一。人工物的形具有豐富的信息,體現(xiàn)出需要與技術的統(tǒng)一,以及個性與制度的統(tǒng)一。
接著,蔡達峰教授不無幽默地以從古至今如廁的空間變化為例,從貼近生活的角度闡釋了廁所這類空間的產(chǎn)生是出于物質(zhì)和精神的需要,而其建筑形式的演化,無論需求或技術,都很有文化的意味。同時,這種建筑又是城市生活的重要保障。它們既是人用的、人工的固定空間,又是文化的產(chǎn)物、文明的標志。
隨后,蔡教授又就古往今來人們居住空間的演變進行了展開。建筑是文化的產(chǎn)物及標志,也是文化高度發(fā)達的結晶,是相當文明的表現(xiàn)。新石器時代是人類建筑最早的起源時期。仰韶遺址的建筑起初結構簡單,進入父系社會后出現(xiàn)了家庭式的建筑物,從中可看出家庭結構和家庭生活方式。因為建筑的形取決于功能,通過空間的形狀來處理不同房間的不同功能,從而增加舒適度。
蔡教授重點強調(diào)了民居中的院落式型制是貫穿中國歷史的建筑型制。中心軸線、左右對稱、南北進深、前堂后室、四周封閉,無一不是中國古代封建禮制的產(chǎn)物。宮殿則是院落住宅的集中體現(xiàn),前朝后寢有如前堂后室,將行政與生活歸在一起,成為規(guī)模巨大的院落住宅群。
不論宮殿、城市,或是單獨的房屋,都有一個共同點:明顯受到禮制的約束,強烈的空間秩序限制了人的行為。因此中國式建筑完整的體現(xiàn)了中國特征,是研究中國民俗不可割裂的一部分。然而傳統(tǒng)院落逐漸變遷為里弄住宅,最后漸漸被西式的花園公寓取代,不可謂不令人惋惜。
之后,蔡達峰教授闡述了中國古代宮殿型制,對臺基、屋頂、整體結構,以及裝飾彩畫。
最后,蔡教授漫談回到這次講座的主題:古建園林。園林在封閉院落中營造自然化景觀,“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因此在空間布局上,脈絡氣勢、聚疏動靜、隔漏借引,都非常講究。疊石理水、園林建筑、廊橋廳閣、榭舫戲院,乃至綠化文字,都需達到一種境界:師法自然,情景交融;隨宜得體,心歸自然。“梵音到耳,鶴聲枕上;清氣覺來幾席,凡塵頓遠襟懷”。
講座內(nèi)容結束后便是問答環(huán)節(jié),同學們都踴躍地向蔡教授請教古建園林的相關問題,蔡教授一一細心解答。
講座在掌聲中圓滿結束,博雅學社也為蔡達峰教授獻上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而聽眾們尚且意猶未盡,圍攏上前與蔡教授交流。本次講座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古建園林有關的知識與文化,更是對古建筑、及其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保留問題,讓大家受益匪淺、思緒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