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常常抱怨很難吸引公眾前來參觀。然而,有參觀訴求的公眾則表示,博物館多實行朝九晚五工作制,與他們的工作時間相沖突,讓工作在身的他們很難前去參觀。因此,針對這種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錯位,博物館是時候采取措施進行糾正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高。面對公眾的這種追求,國內許多大中城市都出現了不少全天候書店,公共圖書館也普遍實現了夜間開放。雖然這些書店、圖書館的運行成本比朝九晚五制高得多,管理難度也要大些,但因其“隨時可來”的人性化制度設置,深受公眾歡迎。
與此同時,人們對于博物館錯時、延時開放的呼聲日高。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博物館也開始嘗試調整開放時間,滿足公眾的文化訴求。近日,成都市召開專題研究會審議通過《關于我市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試行意見》,決定在實行標準工時制的同時,啟動錯時、延時工作制試點改革,進一步規范成都市行政事業單位工時工作制度,提高服務和監管效率,博物館也在其列,從政策上鼓勵博物館錯時、延時開放。
針對錯時、延時開放,許多博物館已經嘗試開啟了夜場活動,并獲得公眾的廣泛關注,尤其在經典科幻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的影響下,使公眾對夜間博物館產生了無盡的想象:夜幕籠罩下的博物館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北京自然博物館連續多年開展“博物館之夜”,組織了暑期親子活動、管弦音樂表演、以及以戲劇為主題的活動等。
四川博物院從2017年起每周六延時開放至晚上8點,讓公眾可以有更充足的時間觀展。此外,川博作為文化交流平臺,還在每月的一個周六推出“歡樂之夜”活動,開展音樂會、人文講座、維修文物體驗、文創夜市、以及文物鑒賞等各種豐富活動。
中國絲綢博物館于2017年正式將“絲博之夜”設為慣例,3月到11月每逢周五和周六,都將開放到晚上9點,根據不同展覽設定不同主題活動。比如蕾絲展就會開設“蕾絲之夜”,觀眾可以穿著蕾絲服飾或者佩戴蕾絲飾品,坐在洋氣的西餐桌前,吃一頓蕾絲為主題的晚餐,還有波斯之夜、里昂之夜、中東歐之夜等等。
上海玻璃博物館也于暑假開展深受大小朋友歡迎的博物館奇幻帳篷夜活動。
中國園林博物館、國家動物博物館、中國古動物博物館和浙江自然博物館等也都開展了夜宿活動。
美國博物館的夜場活動
在美國,博物館同樣面對這種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錯位,也開展了一系列博物館夜場活動來歡迎當地公眾走進博物館。但與國內相比,美國博物館的夜場活動深受年輕群體的歡迎,歸其原因在于這些年輕的白領在工作之余需要更多的社交活動,而博物館的夜場活動正好滿足了年輕人們想要“在有趣的地方做有趣的事情”的想法。
菲爾德博物館
菲爾德博物館(TheFieldMuseum)將餐廳的一角打造為雞尾酒俱樂部,裝飾著猛禽的羽毛、骨架,霸王龍頭骨等等,并于周四在這里舉行“博物館之夜”活動。年輕人可以在其間享受具有博物館特色的特調雞尾酒“尖牙與利爪”以及令人放松的音樂,還可以研究展示在其中的動物標本。這種夜場活動無疑是打破年輕人對于博物館刻板印象的一場小革命,而這種改變為博物館帶來了顯而易見的效果。在夏日,菲爾德博物館將圍繞自然歷史在每月開展一次這樣的活動,并向觀眾收取45美元的費用,只比原本博物館的參觀費用高出少許。當然,舉辦“博物館之夜”的目的不僅僅只是舉行派對,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活動能夠促進人們對科學的理解。
科學與工業博物館
位于芝加哥的科學與工業博物館(TheMuseumOfScienceAndIndustry)在去年首次為21歲及以上的人群舉辦了夜間公眾活動。市場主管MaureenChen說:“我們希望通過舉辦這樣的活動去吸引這些21歲及以上的人群走進博物館。”對此,今年博物館又舉辦了兩場“博物館之夜”活動,分別是“極地冰川”和“機器人革命”表演,并且下半年還有兩場活動正在計劃中。
芝加哥歷史博物館
自今年五月起,芝加哥歷史博物館(ChicagoHistoryMuseum)推出了針對21歲及以上人群的每月夜場活動“歷史歡樂時光”,通過酒會交友和博物館特別探索活動一起去了解芝加哥這個城市的歷史。
阿德勒天文博物館
阿德勒天文博物館(AdlerPlanetarium)一直在以創造性的方式策劃夜場活動。在谷歌上搜索“阿德勒|天黑之后”活動門票(提前預約20美元,現場購買25美元),你就會看到有關“5月18日‘行星舞會’已經售罄!”以及“6月15日‘我們中的外星人’已經售罄!”這樣的信息。在每個月的第三個周四,阿德勒天文博物館會針對當下盛行的“書呆子文化”,開展一系列戶外活動,去激發人們走出室內、尋找新事物。針對這一系列活動,阿德勒天文博物館打出“完美的約會之夜”和“獨特的博物館參觀”這樣的宣傳口號,成功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參與。
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
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ofContemporaryArtChicago)也會在周二在露臺上舉辦爵士表演和晚宴。為了更好地滿足其潛在的贊助者,博物館會根據這些經常參與者的居所地址與生活習慣,在最近幾周對開放時間進行了調整,不只是周二,也會在周五舉辦夜場活動。
隨著博物館的夜場活動越來越多,公眾越來越多地參與其中,這也為博物館帶來了額外的收入,甚至成為一些博物館收入的主要來源。對于這些收入,博物館表示將用于機構的運營,以確保博物館照常開放以及帶來更好更多的展覽。同時,通過針對20歲到40歲人群而開展的活動,也可以為博物館吸引到合適的贊助者,推動博物館的未來發展。
結語
國內博物館在博物館夜場方面仍然處于初期試水階段。大多數國內博物館延時開放主要體現在兩種情況:一是活動主要集中在如每年5·18國際博物館日,這樣重大的博物館宣傳日;二是活動內容大多針對兒童或年紀較大人群(可能與博物館決策層年齡有關,以他們的偏好決定活動內容),活動內容過于低齡或過于千篇一律(例如茶道表演、古典樂器演奏等),鮮少考慮年輕人(尤其20—40歲之間)。
這種非常態化與忽視年輕群體的問題也是我國博物館夜場活動需要面對的問題。
當“博物館之夜”僅在“國際博物館日”這樣的日子偶然舉行,卻沒有常態化,就使得這一活動淪為一場作秀、一種形式,也就很難發揮它原本的功能與意義——彌補錯位服務、吸引公眾參與。雖然博物館延時開放的常態化面臨各種困難,但全世界很多博物館已經進行了嘗試,并積累了很好的經驗。中國博物館也不具有特殊性,且公眾有欣賞需求,那么,博物館就有義務根據自身條件,嘗試探索常態化的延時服務。
此外,博物館夜場活動的內容也往往讓年輕群體無所適從,縱觀博物館夜場活動,要不就是為兒童、青少年、親子服務,要不就是中老年群體熱愛的“匯報演出”,很少有針對年輕群體的活動內容。然而,20歲至40歲的年輕群體顯然是文化消費的中堅力量,具有開放的消費觀與更大的消費能力,他們也是博物館進一步發展的潛在支持者與贊助者。因此,國內博物館可以學習美國博物館,針對年輕群體開展活動,將其吸引并納入為長期伙伴。
資料來自《中國青年報》、《ChicagoTrib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