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撫州市近日公布一項最新考古成果:在該市文昌里靈芝園內,考古人員發現了埋藏在地下整整400年的湯顯祖家族墓園。發現的42座明清墓葬據信屬于湯氏族人,其中,4號墓基本確定為湯顯祖墓。這是湯顯祖墓自1966年被作為“四舊”破壞以后,時隔50多年“重見天日”。
墓志銘證明湯氏族人身份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徐長青告訴新京報記者,考古工作者已經在靈芝園發現明清時期墓葬42座,其中明代墓葬40座,清代墓葬2座;出土了墓志銘6方,其中一方由湯顯祖親自撰文。
經過勘探,考古人員基本摸清了靈芝園的結構和分布范圍,也弄清楚了湯顯祖家族成員墓葬的分布規律和特點。
根據6方墓志銘內容,可以明確6座墓主人身份分別為湯顯祖高祖湯峻明(湯氏后人稱子高公)、湯顯祖高祖子高公夫人艾氏、湯顯祖祖父湯懋昭(號酉塘)、湯顯祖祖母魏夫人、湯顯祖原配夫人吳夫人、湯顯祖大弟少海公與其夫人潘氏。
其中,湯顯祖祖母魏夫人墓志銘由湯顯祖親自寫成,文末只有他一個人的名字,寫著“擬文湯顯祖撰”。
考古發現為研究“湯學”提供新史料
撫州市副市長徐國義表示,湯顯祖墓及家族墓園的發現,將為紀念湯顯祖提供重要實物。
徐長青表示,出土的墓志銘記載了大量與湯顯祖相關的史實,為今后研究湯顯祖提供了大量的珍貴史料。一兩個月之內,將公開墓志銘碑文,供相關工作人員一起研究。
根據國家文物局規定,考古人員將不會對墓葬本體進行考古發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清理和收尾工作后,墓葬將會回填保護。但墓碑等文物未來將對公眾開放參觀。
撫州市文昌里管委會主任艾志峰表示,撫州市將把湯顯祖家族墓園作為核心,依托湯顯祖這張國際文化名片,打造集出生地、成長創作地、安息地和湯氏宗祠為一體的“湯翁故里”片區,還原湯顯祖所在時期的生活情景。
撫州市文昌里管委會辦公室主任曾佳說,未來具體以何種方式將墓園呈現給公眾,還需要聽取考古、歷史等專家學者的專業意見,再制定詳細規劃。
據悉,當前撫州市已有多個與湯顯祖相關的紀念場所。其中,湯顯祖紀念館位于撫州市臨川區,開放于1995年;湯顯祖墓位于撫州市人民公園內,是1982年修建的衣冠冢。
焦點1 殘墓碑反映湯顯祖身份信息
據文獻記載,自湯顯祖父親購買靈芝園葬伯清、子高諸公以來,靈芝園就成為湯顯祖家族主要成員的埋葬地。
同治九年版《臨川縣志》記載:“進士湯顯祖墓在港東廂靈芝山”,光緒二十三年版《文昌湯氏宗譜》記載:“……又娶付氏,子開遠、開先,公妣俱葬靈芝園”,明確記載了湯顯祖本人葬于此。
徐長青介紹,從墓葬排列規律看,3號、4號、18號與11-12號同屬一個輩分,而18號墓與11-12號墓已出墓志銘,墓主人分別是湯顯祖第一夫人吳氏和湯顯祖弟弟湯儒祖及其夫人潘氏。而3號和4號墓又為一夫二妻的埋葬形式,要符合娶妻兩人以上的條件,唯有湯顯祖與其弟湯鳳祖兩人。
同時,考古人員在4號墓又發現了刻有“湯臨川玉茗先生墓”、“玉茗公墓”的壓棺石和“…義仍湯公之墓”的殘墓碑,均是反映與湯顯祖身份有關的信息(湯顯祖為自己所蓋的寓所名為“玉茗堂”,因而他也有“玉茗先生”之稱)。因此,判定4號墓為湯顯祖墓葬的可能性遠超湯鳳祖。
此外,40座明代墓葬中,唯有4號墓遭到人為全面的破壞,這與湯顯祖墓在1966年遭到紅衛兵毀滅性破壞的事實完全符合。
焦點2 湯顯祖墓內已尸骨無存
考古人員的勘探結果,揭示了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在1966年“文革”開始時,湯顯祖墓經歷了幾乎“毀滅性”的破壞,如今墓中已經沒有遺物和尸骨。
“券拱破壞掉了,墓葬上半部分全部破壞掉了,墓穴也搗毀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該考古項目負責人王上海介紹,由于4號墓破壞較為嚴重,考古人員便對墓葬進行了專門清理,發現墓中已經沒有墓主遺物,只有垮塌的碎磚,一些青花碗——有的也已經破碎,骨骼則一根都沒有了。
“我們在勘探中避免二次傷害,如果墓葬保存較好就不會下去,但是4號墓券頂都已經垮塌,就下去將破壞的部分清理了一下。”王上海說,考古人員沒有發現與湯顯祖有關的東西,“相當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