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土的大批制作精細、紋飾考究、彩繪風格獨特的彩繪陶器可知,制陶業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工藝水平的重要部門。根據對出土文物的研究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陶器制法有泥圈套接法、輪制法、模制法三種。
泥圈套接法這種制造陶器的技術與黃河流域不同,在遼西、遼東相當普遍。泥圈套接法,就是先根據不同的器形和同一器形的不同部位預制成泥圈。器身部的泥圈,其下有外茬口,其上有內茬口;口沿部位的泥圈則只有向下的外茬口;器底則只有向上的內茬口。待泥圈和器底稍干后,由下至上套接,在套接的地方,內外涂抹陶泥,使之結合牢實。
輪制法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用陶輪加工陶器的方法。陶輪也稱為陶車,是一個固定在矗立的短軸上的圓盤。加工陶坯時,把和好的泥料放在轉動的輪盤上,借助陶輪旋轉的力量,用手掏料,以提拉的手法制成陶坯。輪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壁厚薄均勻、造型規整,器表面往往留下密集的輪紋,器底留下線割的偏心紋。
模制法就是將泥料填入模子,制成陶坯,待半干時取出。
這個時期已經算是制陶的成熟期了,甚至現在影視劇里還經常看到男女主人公在那像模像樣地擺弄陶輪。而最開始,人類制陶就是用手捏,捏成個能裝東西的形狀也就對付著用了。
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普遍都是采用泥片貼筑的制陶術。它是用捏制的粘濕泥片,在一個類似內模的物體外面,一塊一塊敷貼成陶器整體。
泥片貼筑方法之后,更為進步的陶器手制方法是泥條盤筑法。此法是將泥料做成泥條,然后從下至上盤繞成型,再用陶墊、陶拍、陶抹等工具抵壓、抹拭、仔細加工。泥條可以從底一直盤繞到口沿,工藝合理,成型較好,制作也較便利。
而在進入青銅時代以后,各種方法就逐步為輪制法所取代了。輪制法的出現,不僅增加了陶器的生產數量,而且提高了質量,時至今日依然使用著。

最優質的泥土制作彩繪陶
隨著技術的發展,陶器的用料也更精細了。最早期的陶瓷,均為大顆粒砂質陶器。因為陶器燒成溫度低,礦物未溶蝕,大都保持原來的晶形,所以胎體表面可以用肉眼清楚辨認出粗沙粒的存在,稱之為“粗砂陶”。
隨后由于陶窯的出現,提高了陶器的燒成溫度,先人們在陶坯泥土里摻入一定量的細砂粒,可以提高炊煮陶器經歷火焰反復炙燒隨后冷卻的抗受能力,我國先民的陶炊具基本都是“夾砂陶”質料。
至于一些造型精美、做工細膩、帶有裝飾性質或者成為最初禮器性質(祭祀用)的裝盛器,甚至要挑選優質泥土品種,并且事先淘洗泥料。這就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彩繪陶所使用的原料了。
彩繪雙腹罐的胎體是灰黑色,這是大甸子出土的彩繪陶的特點。陶器按胎體顏色來分,可以分為紅陶、灰陶、黑陶、白陶等。
中國最早的陶器,當時燒制是在露天下采用覆燒方式,所以陶胎表現為磚紅色而稱之為紅陶。
繼紅陶之后出現的是灰陶,這種陶色之變表示了燒成技術的進步,窯爐燒成技術的改進也提高了陶器的質量,因而灰陶比紅陶更耐用。
黑陶是在器物燒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
還有一種比較珍貴的是白陶,指的是表里和胎質都呈白色的陶器。
而生命力最強的就是彩繪陶了,直到唐朝都有生產,常以白粉打底,再在上面繪上當時流行的花紋。當然那時彩繪陶主要也還是隨葬之用。
到了現在,除了閑著玩玩情調的手工陶藝外,能張口就來的陶器也就是喝茶時候用的那些了。

遼西與夏商有脫不開的關系
茶具那時候沒有,但是酒具是有的。在大甸子出土的管流爵的基本形態與夏王朝陶爵相似,而其陶色和裝飾則有著本土文化色彩,研究者認為這體現了兩種文化的交融。同時也有專家根據彩繪陶上的紋飾判斷,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取夏而代之的商有著緊密的聯系。
據《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與墓葬發掘報告》,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墓地發掘墓葬804座,隨葬陶器的墓葬有640座,各類陶質器皿總計1583件,其中彩繪陶器有420件,能辨別出花紋的有334件,器形有陶鬲、陶罐、陶鼎、陶壺、陶尊、陶簋等,器表彩繪紋飾十分豐富,有171種。
這些彩繪陶的紋飾都是用紅、白兩色繪于燒制完成的器物表面,紅色顏料為朱砂和氧化鐵,白色顏料為碳酸鈣。從紋飾的轉折變化中可辨認出是用毛筆畫的。多數是在器身上先畫白色主紋,再以紅色勾勒或填涂余地,紅白兩色間留出均勻線狀的黑底色。少量顏色在陶器上顯橙黃,與紅色相間使用充當白,與白色相間使用充當紅,經鑒定是紅白顏料相混合所致。
彩繪的精細與粗劣差別很大,不僅存在于不同墓間,也存在同墓的不同器物間,顯然是出于不同畫手,據此可知至少是有同時并存的畫手,水平相差甚大。
就文化的創新而言,植物形彩繪紋飾具有典型性。夏家店下層文化社會經濟以農業為主,禾苗、花樹形紋飾圖案應是當時農業生產發展的反映。草木稻禾等紋飾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獨有的題材,具有明顯的農耕文化特征。
研究者認為,兇猛的饕餮紋、神秘的蟠螭紋、龜蛇紋、莊重的云雷紋標志著和平安定時代已成為歷史,殘酷的征戰、殺戮成為現實。這種早期青銅文化的彩陶紋飾明顯地影響了后來商周青銅器的裝飾工藝。
關于傳承,郭大順先生認為,夏家店發達的文化特征彩繪陶器上的饕餮紋、夔龍紋、云雷紋等,“酷似商代青銅器上的同類花紋主題等等”。同時他也提到,“由于受到當時氣候逐漸變得寒冷干燥影響,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傳播發展方向,主要是面向南方的中原地區。許多跡象表明,夏家店下層文化與先商文化和先燕文化的起源,關系十分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