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國古建筑遺存最多的省份,其中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構古建筑占全國的近八成。而被譽為“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館”的長治市,擁有167處元代以前的古建筑,在中國文化遺產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其各類文化遺產中,寺觀彩塑造像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長治市擁有中國寺觀彩塑藝術的完整體系,我們將對傳統彩塑造像進行文化研究和保護性發掘利用,打造‘中國彩塑之都’。”28日,山西省長治市副市長郜雙慶在“中國傳統雕塑傳承與復興學術論壇”上如是說。當日,來自全國的160名專家學者齊聚長治市長子縣,深入挖掘悠久歷史文化,深化古代彩塑認識,并就如何繼承、借鑒、運用和保護等進行交流討論。

“長治市現存從北魏至清代1500多年間各個時期的寺觀彩塑造像2000余尊,與敦煌彩塑一起,共同構成了中國寺觀彩塑藝術的完整體系。”郜雙慶表示,長治將對傳統彩塑造像進行文化研究和保護性發掘利用,并借此打造“中國彩塑之都”,為古韻太行文化旅游品牌增添重要抓手和靚麗名片。
參與論壇的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的一位教授說:“這次學術論壇讓更多人了解了長子的彩塑文化,我們不能讓這樣豐富的文化埋沒,要讓他走出長治,走向全國,甚至更遠。”
“來到長子看到了中國傳統的彩塑造像,我感到非常震撼,強烈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彩塑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位年近九旬的專家對長子彩塑文化贊口不絕。
論壇期間,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袁運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著名雕刻家張錩,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秘書長鮑海寧等專家學者先后深入長子縣法興寺、崇慶寺進行實地參觀考察。

據了解,被譽為“宋塑菩薩之冠”的宋塑十二菩薩像就出自法興寺。作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法興寺內的塑像可追溯到寺廟創建時的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寺內圓覺殿宋塑十二菩薩像身形體量、五官相貌和諧一致,尊尊挺拔俊秀,氣度雍容祥和,富于整體美,十二菩薩的形象和神態在統一的情境中卻有著極盡精微的變化與差別,頭姿、發髻、坐式、服飾更是無一雷同。眉眼嘴角間那富有情趣、微妙傳神的細節刻畫更是展現了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
而崇慶寺內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歷代彩塑造像,尤其是創作于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的十八羅漢像,可以說取得了“前無古人,后乏來者”的成就,是中國宋塑皇冠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寺內三大士像創立了一種富于裝飾性的華麗風格,手法夸張,形象生動。寺內羅漢像整個面部表情夸張真實,細致入微,強烈直觀的視覺沖擊力,極富裝飾趣味的寫意手法,震撼著每一位前來參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