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孫樂怡
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花鳥畫教學與研創論壇系列學術活動舉行
3月10日,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畫語詮·新語境”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花鳥畫教學與研創論壇系列學術活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
闡釋中國畫藝術現狀
此次系列學術活動由三展一會組成,包括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花鳥畫在職教師作品交流展、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文獻及系藏花鳥畫教學范本展、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經典教材之盧坤峰《墨蘭說》示范圖例展,以及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花鳥畫教學與研創學術研討會,從專業發展的側面反映中國畫在傳播過程當中的現狀。
1961年4月,時任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的潘天壽先生赴京參加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會議,并在此次會議上提出關于中國畫教學改革的建議,即中國畫系人物、山水、花鳥三科應該分科學習的意見,潘天壽先生的這一建議,得到了文化部與會領導以及各高等院校的支持與贊同。之后,文化部采納了潘天壽關于中國畫分科教學的意見,同意在浙江美術學院率先進行中國畫分科教學試點,并適時將這種分科教學的方式向全國各大美術院校推廣。就此,花鳥畫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方向被正式確立。
中國畫分科教學從實際出發,是在中國畫教與學問題上所進行的一次大膽的教學改革;是通過縝密思維與反復探究后的一次具有時代意義的中國傳統藝術教育嘗試。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國畫分科教學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先進性,對本民族繪畫藝術的傳承保護和深入研究起到了極其有益的鋪墊作用。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尉曉榕認為此次活動體現了“無墻”、“無界”的精神,無墻是要開放我們的院墻,廣闊地交流,無界就是學科的跨界。地不分八方,學不限六藝,心不設坎限,這是無界之境,而“域”亦在其中。我們正以“無墻無界”的努力去發動“有墻有域”的中國畫教育與研創的全部生命內力。
推動中國畫學科發展
伴隨時代的發展與變遷,中國高等美術教育也隨之有著不同的時代坐標與文化擔當。藝術的多樣性發展態勢和文化的多元化形勢下,包括中國畫在內的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已經形成多角度、多層面探索的新格局,為高等藝術院校和藝術教育界可持續發展和加強學科建設帶來新的巨大機遇,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
擔任本次活動策劃人之一的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副院長韓璐在致辭中說道:“半個多世紀以前,正是有如潘天壽先生這樣的老一輩藝術家們的共同努力,中國畫的命運才得以改變,正是由于他們對民族繪畫藝術的那份責任與堅守,在篳路藍縷中砥礪前行,才奠定了今天的我們在中國畫教育上不斷演進的基礎,我們既要心懷感恩,又要踵武前賢。放下執拗,擯棄偏頗,齊心尚美,攜手共贏,共襄中國畫藝術的盛舉。在此也由衷地希望中國花鳥畫藝術能夠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不斷綻放出新的異彩,以優秀的花鳥畫作品來診釋新的時代精神,創造新的審美畫境。”
為了達到提升花鳥畫教學實力的目的,韓璐提出舉辦此次活動需要有三個‘共’:“‘共識、共享、共鳴’。首先對于這次學術論壇應該要有一個共識,以花鳥畫教學為主體,以搭建中國畫傳承與傳播創新平臺為主旨,以探討新時期中國畫后備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教學資源上的共享,例如藏畫文獻,還有師資力量的共享。”
在開幕式現場,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世名介紹5月即將在京舉辦的潘天壽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情況。通過花鳥畫傳播平臺使中國畫藝術教育在今后的歷史推進過程當中形成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希望有更多人今后能夠參與到中國繪畫藝術復興的事業中來,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開展文化創造與創新,全面推進中國藝術教育和中國畫學科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