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我們共同走過的1990天,而今我們卻不得不說再見。”天津驅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天津大劇院官方微博發布公告,在第二期委托運營招標中未能中標,其公司將無法繼續運營天津大劇院。
雖然天津大劇院方表示已啟動相關預案,但人們仍然議論紛紛。大家對大劇院易主的關心,可以理解為對大劇院發展前景和還能否看上好戲的擔心。
2012年4月29日,天津大劇院落成,開幕首場演出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出人意料的爆滿。此后到2017年10月11日,天津大劇院共推出2274場演出,包括洛林·馬澤爾、捷杰耶夫等頂尖藝術家以及費城交響樂團、中國國家話劇院在內的眾多頂級藝術院團都曾在此演出。天津大劇院上演的節目經常能與歐洲同步,平均票價又低于北京和上海,從外地專門觀看天津大劇院的演出,已成為眾多文藝愛好者的一種習慣。
文化是人類的主要需求。大劇院不僅是地標建筑和風光點綴,還可以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大劇院外形的富麗堂皇不難,難在能否為其注入靈魂,藝術水準與建筑能否里外一致。
文化部《全國專業劇場發展情況調研報告》顯示,我國專業劇場的經營模式大概有4種:自主經營、托管經營、院線式經營和場團合一,不管采用哪種經營模式,大劇院都離不開3項基本功能——藝術普及、藝術教育、藝術原創。商業化的劇目追求利潤,非商業化劇目追求藝術是唯一的衡量尺度。劇院既不能只靠輸血維持,也不能唯利是圖。
縱觀各國大劇院的運營資金來源,一般來自三方面:政府補貼、演出票房和劇院經營、社會資助。劇院贏利難題各國都存在,歸根到底,還需要一步步靠高水平、高質量的節目吸引觀眾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