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有一天特宴請他的開國功臣們。席間,朱元璋拿出只瓷質酒杯對大家說:“卿等與朕南征北戰,縱橫沙場。功績大小,爾等自知。朕今日親自斟酒賜飲,爾等可視自己功勞多寡定斟酒長短。”說完,令徐達第一個上前領賞。徐達一來好貪杯,一來日恃功高,竟讓朱元璋把杯中酒斟得滿溢,誰知他剛端起酒杯,這酒競泄漏光了。而其他人喝這杯中酒,只要不斟滿酒盡得甘醇。眾人百思不得其解。朱元璋笑說:“此乃景德鎮御器廠奉朕之命所造的九龍公道杯。圣人曰:謙受益,滿招損。眾愛卿今日一試其公道,以為如何?”

九龍公道杯又叫平心杯,古代漢族飲酒用瓷制品。分杯體和杯座兩部分,通體高約20厘米。九龍公道杯明代永樂年間景德鎮御器廠均有出品,現景德鎮仍有生產。

明代洪武間,官府在景德鎮開設“御器廠”,亦名“御窯廠”,專門為皇宮制造御瓷。當時的景德鎮隸屬于江西浮梁縣,臨近的都昌、撫州、豐城、樂平、波陽等縣的瓷工聽到景德鎮開辦“御窯廠”的消息后,紛紛聚集到景德鎮,其中以都昌、撫州的瓷工人數為最多。御瓷要求高,制造難度大,凡是選到“御窯廠”的瓷工都是一些制瓷手藝高超的能工巧匠,經他們之手造出的御瓷皆是精巧之至的佳品,“九龍公道杯”便是其中一種。
據傳說,當時的浮梁縣令為了討好皇帝,博得皇上的賞識,指令“御窯廠”的瓷工半年內制出一種“九龍杯”用來進貢皇上,好則賞,不好則罰。指令發出后,縣老爺親自監制。由于“九龍杯”的制造難度大,時間又短,瓷工們個個急得寢食不安。他們日夜研制,充分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經過三個多月,幾十次的反復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看到精制的“九龍杯”,縣太爺喜笑顏開,親自快馬加鞭將“九龍杯”送至京城,進貢皇上。洪武皇帝朱元璋看著浮梁縣令進貞的藝術珍品壺“九龍杯”,愛不釋手,連聲夸贊景德鎮瓷工制瓷技藝高超,夸贊景德鎮不愧為瓷都之稱。浮梁縣令由于進貢有功,得到了皇上的賞識,不久便加官晉級,由縣令升遷為府臺。

九龍杯在白膩的瓷面上,有青花鈷料工筆描繪的人條姿態各片的五爪龍,連同杯中的一條雕刻的龍,共有九條五爪龍,寓示皇帝“九五之尊”的威嚴。更神秘的是,杯中央的瓷龍頸部有一黑色的圓點,當酒水低于圓點時,一切正常,當水面超過黑點時,杯中酒水很快就流出杯外。這是因為瓷龍一側與杯底銜接處有一約3毫米見方的小孔,在杯外底中心也有一直徑約3毫米的小孔,當往杯中注水超過黑點時,水便從杯內底小孔進去,又順著外底的小孔流了出去,這其實就是虹吸現象的作用。究其原因是,液體從較高處通過一條拱起彎管,先向上再向下流到較低之處,其因為彎管要呈倒U字形且一端較長,使用時管內必須先充滿液體。公道杯里外的兩孔之間曲彎管相迮,外部一端較內端長,而瓷龍所標黑色圓點的位置即彎管最上端的部分。當杯中水低于或平齊于黑點時,水不能漫過彎管而泄流,當水超過黑點時,水面高出彎管產生壓力,于是通過虹吸而使水順右彎管流到杯外直至流凈。是一件集工藝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審美性于一器、欣賞與收藏并重的特色瓷。
朱元璋得到“九龍杯”后,便經常使用這種珍品盛酒宴請文武大臣。為了謹記“九龍杯”的公道,洪武皇帝便把“九龍杯”命名為“九龍公道杯”。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九龍公道杯”的典故告訴了人們辦事必須講求公道,為人不可貪得無厭。

“九龍公道杯”是運用虹吸原理制造而成的。為了進一步發掘陶瓷傳統工藝技術,景德鎮曙光瓷廠陶瓷藝人王梓良、熊素蘭等人對“九龍公道杯”實行了大膽的改進,原來的杯子龍頭角度朝下,裝飾單一,且盛水不足杯子容量的70%時所盛之水便全部漏光。經他們反復試驗改進的“九龍公道杯”龍角朝上,用青花、粉彩裝飾得五彩繽紛,美觀之至,且盛水容量也由原來的70%上升為90%。現在的“九龍公道杯”馳名中外,可稱得上是一種陶瓷高級藝術珍品。1982年,工人日報曾經發表過一篇題為“‘九龍公道杯’轟動日本”的報道,指出此杯深受外商青睞。現在,凡是來瓷都觀光的游客,見到這種珍品都是贊不絕口,皆為“九龍公道杯”所傾倒。
據傳康熙皇帝也曾有一尊九龍杯,名喚九龍玉杯。乃康熙心愛之物,后隨康熙葬于遵化東陵的景陵。傳說1945年景陵被盜后還真發現了九龍玉杯,盜賊田某在盜陵前揚言只要九龍玉杯,后果然到了他的手里,后經過新中國人民政府地方干部的耐心工作田某將此杯交給了政府,但現在此杯流落何方,誰也不知道。這恐怕將是九龍杯傳說中的另一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