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多月的初步勘探,我們估計兩座山上至少有80多個古墓穴,規模非常大,所以我們建議要進行挖掘保護。”
施領隊說,正式挖掘是去年11月18日開始,到昨天為止,考古隊已經挖掘出100個墓穴,數量大大超過預期。墓葬年代以兩漢時期為主,也有兩晉及一些明清墓葬,出土文物900多件,其中包括部分青銅器。
“這么密集的墓葬區域,在蕭山地區還沒有發現過,而且我們還只挖了茗山,菊花山還沒有挖。”施領隊坦言,從文物保護角度講,就地保護是最好的,搶救性挖掘已經是最后的無奈之舉。
“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是修個景點,而且這樣類型的景點在我們南方是很少見的,跨湖橋遺址就是一個很好的先例。”
擁有如此大規模古墓葬的茗山和菊花山,到底是什么樣的山?
蕭山研究湘湖歷史的專家王老師說,菊花山在蕭山老百姓心里分量很重,早年菊花山上有看守所,人們茶余飯后談笑中,常以菊花山說事:你不老實抓你到菊花山關幾天!大人也專門用來嚇唬小孩子:再哭,就把你送到菊花山上去!以前蕭山老百姓常常掛在嘴邊的菊花山看守所,其實所在地叫茗山,茗山以東才叫菊花山。
王老師說,菊花山與茗山雖然很小,卻是兩座名山,翻開乾隆《蕭山縣志》第五卷,山川篇第一條目寫的是蕭山,第二第三就是菊山和茗山,可見它在蕭紹山川中的地位與分量。


茗山上一座挖掘好的漢代墓葬
近日,蕭山區城廂街道東湘社區旁邊的菊花山,20年前是蕭山看守所,近來發現了大批墓穴,有古代陶瓷,瓷缽等文物,省市考古學家聞訊前來開挖、登記、鑒定,市民們也很感驚奇,去拍了照片。
菊花山就在東湘社區居委會北面,有兩個山頭,約20米高,山頂一座老房子孤獨矗立。這座老房子正是原來的蕭山收容審查所,它所在山頭叫茗山,菊花山是它東邊那個山頭,它們都是古湘湖的名山。
茗山上三四十人在挖掘,分幾個小組在不同區域工作,時不時能聽到文物出土的消息傳來。
“這里面有東西!先別挖了!”一位考古隊員對挖掘工人喊。
收容審查所房子周圍,有許多開挖完畢的磚槨墓、巖坑墓,地上有幾只剛出土的陶罐。
“菊山。《舊志》:在縣西三里,屬夏孝鄉。山多甘菊。《府志》云:唐永泰中令李萼、尉丹丘登此。”
縣志上記載的事發生在唐代,蕭山縣令與縣尉兩位大人一起登臨此山,看到漫山遍野的野菊花,非常驚奇:“這是一座菊山啊!”老百姓也傳開了,直呼菊花山,這個故事附近村莊至今都在流傳。茗山在乾隆《蕭山縣志》中這樣記載:茗山在菊山之西,《舊經》云:“上多奇茗,故名。”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王老師說,菊花山與茗山在很多文人墨客的詩文中出現過。宋代著名詩人王十朋的代表作《會稽三賦》中賦到蕭山的菊山:“菊山黃花”。說到茗山,《會稽三賦》云:“茗山斗好”。“斗好”指的就是斗茶,又名斗茗、茗戰,即比賽茶的優劣,始于唐,盛于宋。清代蕭山文人郎敬齋這樣描寫兩座山:“餐菊山之落英,不羨籬頭舊植;煮茗山之新甲,何須飲甕里香醪。”


茗山挖掘現場,考古隊員挖出幾個陶罐。
蕭山區博物館館長施加農館長說他在參加杭州市兩會,正準備寫一個提案,呼吁對湘湖保護立法。
“湘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湘湖的資源,希望通過立法來保護湘湖。”
施館長說,湘湖之所以聞名,就是靠山和水,沒有這些山,湘湖的靈魂就沒了。
“景觀是靠山和水組成的,何況山上有大量的古墓葬,我真的希望通過考古發掘,使這些山能夠作為湘湖的景觀保留下來。”
60多歲的樓大伯是蕭山湘湖社區人,他說,在山上挖掘的除了幾位專業考古隊員,大部分是臨時叫來的工人,一批是轉塘來的,還有一批和他一樣是湘湖社區的,都是退休的老年人。樓大伯說,雖然累一點,工錢也不多,但可以長見識,挖到寶貝自己也很開心。
“我們這組前兩天挖出一個銅鏡,其他組還挖出過銅盆、銅劍、銅矛和弩機。”樓大伯說著拿出手機,給記者看他拍的銅鏡照片。
考古現場負責人——杭州考古所施領隊表示,現在看到的,是杭州考古所和蕭山博物館聯合進行的搶救性挖掘。杭州考古所受蕭山區博物館委托進行茗山和菊花山山體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