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海鹽少年張樂平在故鄉的海灘上,以沙灘為畫板,以蘆葦為畫筆,勾勒出最早的“三毛”形象。今天,大家熟知的“三毛”回來了——在這片海灘上,來自海鹽高級中學、海鹽理工學校的志愿者們與秦山核電的員工,在海堤上共同繪出一個高約兩米的“三毛”,為百姓講述核電與海鹽和諧發展的新風貌。
這只是一幅長卷的卷首畫——“三毛”游覽秦山核電九臺核電機組。圖形定位、顏色構圖……海鹽高中高二(22)班的鄭皓天正一筆一劃地勾勒出核電機組模樣。他太熟悉這座曾無數次出現在科普課上的機組了,“這座30萬千瓦的壓水堆,是我國大陸地區第一座自主建設運營的機組。”
作畫海堤,孩子們首先感受到的是安全。海鹽理工學校的殷同學告訴記者,仔細察看這道海堤,比普通海堤高出一大截,而且道路外側擋浪墻比內側又高出一倍。據介紹,秦山核電基地投資近1.3億元加高海堤,加高堤頂路面1.7米,堤頂寬度由10米調整到14米。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志勇說:“從設計上,改造后的海堤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臺風引起的風暴潮、千年一遇的強降雨和千年一遇的天文高潮位疊加。”
繪制海堤文化長廊,是秦山核電基地啟動核安全科普的創新之舉。自日本福島核事故以后,秦山核電按照國家要求,投入6.5億元,自查、開展56個改造項目,海堤改造即為其中最大的一項。根據規劃,文化長廊總長約1776米,分為卷首篇、“核·諧”文化篇、核電科普文化篇、海鹽文化篇、核安全文化篇等五個篇章,計劃用一年的時間,由海鹽的中小學師生、各行業代表和核電員工共同完成。
一路沿堤,海浪拍岸,文化長廊將詩意地講述科學:核能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舊社會的“苦三毛”變成了新社會的“甜三毛”。今天的啟動儀式也吸引了附近村民們來圍觀,“有了這些景觀,海堤一下子有生命了,今后常來這里散步,吹吹海風,看看張樂平和他的三毛,就能感受海鹽的過去和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