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正是推進這一目標落實的有效途徑。
長期以來,建筑行業給人們留下了高能耗、高污染的印象。如今綠色建筑的出現,將綠色環保理念應用到建筑的設計、建設和使用中,通過與實際情況的結合,實現建筑的綠色環保節能化,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在未來的建筑行業,綠色建筑將成為主流理念,為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提供條件。

綠色建筑是否“綠色”
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面積約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00億平方米,95%以上都屬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僅為33%。同時,我國建筑總能耗約為全國能耗總量的30%,其中用于建材生產的能耗占到全國總能耗的12.48%。而在建筑能耗中,由于使用的建材保溫性能差、保溫技術落后,傳熱耗能高達73%~77%。
如今,在綠色建筑理念的指引下,全國各地都在積極進行綠色建筑的探索與實踐。近年來,我國的綠色建筑不僅實現了數字上的增長,也在相關領域取得了一些技術突破。然而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綠色建筑不綠色,節能建筑不節能”的情況不斷出現,令社會各界對綠色建筑產生了懷疑。
概念理解不足。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綠色建筑起步較晚,人民群眾對這一建筑行業的新概念也存在理解片面、缺失的情況。大部分民眾對綠色建筑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節能、保溫等層面上,對于綠色建筑的完整含義并不清楚。2015年前后,一些單位在理解不足的前提下,盲目進行所謂的建筑“綠色化”改造,例如在建筑物的天臺上開辟花園,在門前增加綠地等等。顯然,這樣的做法與真正的綠色建筑并無直接關系。

衡量標準不明。如今我國的“綠色建筑”數量明顯增加,究竟哪些才是真正的綠色建筑?由于缺乏專業化的統一標準,許多建筑的綠色程度并不達標。這其中,有的建筑在建造過程中,盡管十分重視綠色建材的使用,但設計和建筑工藝仍維持傳統,導致落成后不具備綠色建筑節能環保的各項優點;也有一些建筑在規劃環節存在不足,建筑內不同區域間節能、保溫效果存在較大差異;而最具“隱蔽性”的情況是:整座建筑處處都展現出節能環保的功效,然而由于設計的不合理,前期的資源消耗,以及建筑物的實際能耗反而超過了普通建筑。
頂層設計欠缺。目前,各級政府已出臺了不少關于綠色建筑的規章政策,但總體上存在統籌規劃不足,各相關部門權責劃分不明確,缺乏強制性、前瞻性等問題,制約了綠色建筑在我國的長期健康快速發展。與此同時,由于國家大力提倡發展綠色建筑,許多政策為建筑單位提供了優厚的福利待遇,而審核標準的缺失,導致部分單位以建設綠色建筑之名,套取政府資金、政策支持,最終建成的依舊是傳統建筑。這不僅造成了國家資源的浪費,也對綠色建筑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種種跡象表明,在綠色建筑發展的關鍵時期,急需一套完善的標準加以約束,使建筑行業不再以大量消耗資源為代價,進行無益的綠色建筑實踐探索。“無規矩不成方圓”,在現有標準規范的基礎上,綠色建筑已有充足的理由走向法治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