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鼓樂邀請賽暨石家莊市第八屆新春鼓王爭霸賽”上,常山戰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書社的徒弟王鵬敏帶領的正定弘文中學常山戰鼓隊摘得“金鼓王”桂冠。說起師父張書社,王鵬敏滿是感激和自豪:“論斗鼓,誰也比不過我師父,他是為鼓而生的。”

張書社是正定縣南牛鄉東楊莊村人,66歲的他外表精瘦,擂起鼓來配以“翻打”“花擊”“繞脖”“挽花”“蹦跳”等優美動作,時而如雷霆萬鈞,驚天動地;時而如萬馬奔騰,所向無敵;時而又急轉直下,如雨打芭蕉,歡快清脆。只見鼓槌翻飛,彩綢飄舞,讓人目不暇接。
“鼓這東西就是要那種大漢子的勁兒,在場下咱是老百姓,一上場咱就是演員,就要進入狀態!”張書社告訴記者。說起鼓,他目光炯炯,通身透著民間藝人的質樸和靈機。多年來,他擔任“常山戰鼓”隊主力和藝術總管,研習鼓藝,帶領鼓隊在亞運會、奧運會、世博會等盛大活動上表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首都各界群眾、藝術同行、國際友人及海外僑胞觀光者的一致高度評價。他還不辭辛苦普及戰鼓,足跡南至海南島、北到黑龍江,傾情教授“常山戰鼓”40余年,使“常山戰鼓”不斷創新發展、發揚光大。
“常山戰鼓是我一生的愛好、是最讓我開心的東西。有人愿意學,我就教。下周我得到邯鄲129師去,那兒的戰士們想學常山戰鼓。”張書社告訴記者。
“敲鼓沒有別的,圖的就是抖擻精神”
歷史名城正定有著3000多年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時期就有鮮虞國在此定都。漢代時,曾在此設立常山郡,因此,正定又稱常山。“常山戰鼓”的名字也就由此而來。戰鼓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初具雛形了。三國時期,“常勝將軍”趙子龍是正定人,當年他在作戰的時候,每次都要擂鼓助威鼓舞士氣、傳遞訊息。他的一些士兵回到家鄉后,將戰鼓也帶了回來,于是,正定有了今天的“常山戰鼓”。其中,以東楊莊村的戰鼓表演形式保存得最為完整。
千百年來,東楊莊村的人們沒有任何樂譜,靠言傳身授,將戰鼓的表演傳承下來。
張書社出生在一個戰鼓世家,他的爺爺有一手好鼓藝,小時候,他的父親經常帶著他看爺爺敲鼓,指點各種鼓法。耳濡目染,張書社很小就對“常山戰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0歲時便開始學習鼓藝。
“敲鼓沒有別的,就是個愛好,圖的就是抖擻精神。”張書社笑著回憶說,他剛學敲鼓的時候,做飯時也用手敲,干著活也在心里敲,就是睡覺的時候也用手在胸口上敲,都把胸口敲腫了。“早些年我去給人敲鼓,都是步行10多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路,而且那時候還不計報酬,只要人家需要用到鼓,就去給人家敲。不圖別的,圖的就是敲鼓時的那股精神勁兒,圖的就是讓大家都能跟著我的鼓聲一起樂樂。”

靠著一股韌勁,張書社和鄉親們一直堅持了下來。成年后,張書社經過不斷學習、實踐,掌握了不同的鼓法,同時汲取了眾多鼓法、槌法的營養,并加以演變、創新、編成了一套較系統的“常山戰鼓”鼓法。
“常山戰鼓要想再創輝煌,就得不斷改進”
作為“常山戰鼓”的主要繼承人,張書社將傳承和發展“常山戰鼓”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為此他多方奔走,向更多的人宣傳和展示“常山戰鼓”。有耕耘就有收獲,1990年6月,張書社接到要他帶隊參加亞運會開幕式表演的通知。那時的張書社才30多歲,不但鼓敲得好,敲鼓的姿勢也好看。他們先在學校的操場上練習了一個月,然后就到了北京,參加了開幕式的表演,張書社作為戰鼓隊指揮和教練,當時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喊著高高的號子……向全亞洲人民獻上了一場鼓的盛宴。
可是,輝煌過后,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市場逐步多元化,人民的文化水平及欣賞水平日益提高。舊式的“常山戰鼓”、舊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已經逐漸不被大家所認同。“常山戰鼓”也一度走入了谷底。張書社感到了深深的危機感,他清楚地認識到,“常山戰鼓”要想得到進一步發展再創輝煌,就得不斷改進表演形式,使之更加靈活,新穎。他在自己不斷總結創新的同時,又邀請中國舞蹈學院的專家們對其表演形式進行了進一步改進,使其動作更優美、隊形更合理,更富觀賞性。
為使“常山戰鼓”更好地發展和傳承,張書社潛心歸納總結戰鼓的曲牌、技法,經過40多年的摸索整理,用文字及符號將常山戰鼓的鼓譜全部記錄下來,徹底改變了“常山戰鼓”千百年來口口相授的方式,為“常山戰鼓”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還對戰鼓的曲牌進行了加工整理,排練出《戰鼓齊鳴》、《十面埋伏》等十幾個曲牌。目前“常山戰鼓”發展到了15個套路、72種變化。
“希望‘常山戰鼓’走出國門,展現在全世界人民面前”
隨著“常山戰鼓”進一步的發展,張書社逐步認識到“常山戰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一門特有的藝術,只有在更加廣闊的舞臺上才能煥發她奪目的光彩、才能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為此60多歲的他把主要精力轉向了戰鼓的傳承上,走進學校、部隊普及戰鼓。
為了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演出,2007年,他來到了正定弘文中學教授戰鼓,又一次把常山戰鼓敲到了北京。隨后,他先后到河北科技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藝術學院等單位和地方傳授戰鼓技藝,學員達到1萬余人,其中在正定縣教授的學員有6000多人,他所在的南牛鄉16個村就有鼓隊20個。

張書社的兒子張士杰告訴記者,父親總是耐心細致地講授“常山戰鼓”的起源、曲牌和理論,并認真傳授敲鼓技法,同時還聯合各類媒體為“常山戰鼓”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資料,為“常山戰鼓”的傳承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了使常山戰鼓得到更好的傳承,他還教授了一支年齡只有十幾歲的兒童戰鼓隊,使得這門古老的藝術后繼有人。
張書社還自費置辦鼓、鈸及服裝等演出道具300套,帶領本村鼓樂愛好者參加各種慶典活動。由于參加的活動大都是公益性質,每年的收入有限。盡管如此,張書社堅信“常山戰鼓”必將作為河北乃至中國的一個文化品牌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