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跟一個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維方式緊密相關。中國有很多貫穿千年的哲學理念,比如中正、仁義等,這些理念也在傳統建筑中得到了充分彰顯。
中國傳統建筑的首要理念是,體正中和。曾有個皇上說,“朕宮中嘗辟一室名為損齋,屏去聲色玩好,置經史古書其中,朝夕燕坐,亦嘗作記,以自警記曰,嘗謂當天下之正位”。皇帝要做天下的表率,所以要居正。中國建筑凡是帶有一種正的觀念,和人有關系的,都是比較重要的。
例如,宮殿、寺廟、衙署、陵寢和住宅,一般都要對稱,大部分情況下是坐北朝南。按照人倫的階梯,長輩或者是高等級的人居于中軸線上最重要的位置,其他人各守其位。這便形成了中國的基本建筑觀念,中正。
中國人以和為貴,體現在建筑中則為圓和。傳統建筑里有一種理想化的典范——辟雍。辟雍是古代的學宮。辟即“璧”,一種玉制禮器,環水為雍,象征圓和,也就是中和的意思。皇上在辟雍里講學,因為皇上代表一種人倫的規范,周圍有水環繞,后面有“彝倫堂”——“彝者常,倫者理”,都是倫理的東西。
另外,傳統建筑里凡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的地位的建筑,在命名上都體現了“和”的概念。例如紫禁城、故宮的主要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是“和”;西郊的園林例如頤和園,還是“和”,圓明園的萬方安和,也是和,它同時還代表天下太平,這是中國人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種祈愿。
一個帝王,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人倫規范的人,不能過分追求土木。由此,孔子提出了“卑宮室”的主張,其核心是“約己予人”。如果帝王的權力沒有約束,他就可以把全國百姓的財產拿來供個人享受,所以必須加以約束,才能讓他接近儒家人倫道德的要求。按照這一理念,帝王建筑的最高境界是簡樸。
墨子崇尚堯舜之道,“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而他認為比較壞的是像夏桀、殷紂那樣耗費巨大的建筑。這樣就形成了比較基本的概念:節儉是美德,建筑應該是卑小的。后來的一些帝王,凡是要表達自己為圣王的,都強調節儉。
大同理想很早就出現在中國人的思想中,它也反映在建筑上。大同,首先是孔子的理想,是孔子對仁德的一種追求:“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棄者皆有所養。”
后來又變為孟子的一種住宅理想:“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有一個數口之家,有一個五畝的庭院,宅院里種上樹、養上雞狗豬……這種理想逐漸發展成為家庭內部的和睦相處,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最終形成所謂“四世同堂”的住宅理念。
建筑不是一個孤立的東西,放在一起,形成中國人特有的規劃思想,反映了中國人的“禮”與“行”。“禮”是一種等級、一種規范,“行”是一種管理、一種遏制。城市規劃主要還是通過“禮”與“行”所表達的,把大家管理起來所需要的一種約束和限定。這種限定最開始就是“坊”。
把居民組織起來,“五家為比,十家為聯”,“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把地劃成很多方塊,形成一個城,再規劃度量供人居住。由這個概念發展而成一種規劃思想,“每十戶以上共作一坊,每戶給五畝充宅,并為造一兩口室宇,開巷陌,立閭伍,種桑棗,筑園蔬,使緩急相助,親鄰不失”。中國人的仁德基本之意就是彼此要互相幫助,而這個互相幫助在“坊”間是最適當的,這就是中國城市的規劃思維。
中國人也講究美學,比如說,“形”與“勢”,“美”與“巧”。講“形”與“勢”這個概念最典型的一句話是:“遠為勢,近為形,遠觀是勢,近觀是形,千尺為勢,百尺為形。”
梁思成先生談中國建筑,有一個非常好的比喻:看西方建筑就像看油畫,站在一個距離剛好去觀賞;看中國建筑就是看卷軸畫,徐徐展開,才能逐漸看全面。看故宮的時候,老遠先看到大清門,然后清木廊,遠遠看見天安門,過了天安門再看端門,一點點展開。這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遠處看大的感覺,近處看小的感覺。
所謂遠就是千尺,大概是三百米,這時候看不見細部,就看建筑的群落關系。到大概三十米,一百尺的時候,必須看細部了,包括斗拱、彩畫,等等。中國的建筑藝術最強調的不是“美”,而是“巧”,即創作上的精妙和靈巧。形容建筑的詞匯,例如巧奪天工、小巧玲瓏、鬼斧神工、獨具匠心、妙若天成等,對“巧”的推崇可見一斑。
“中則正,滿則覆”,這是中國人的處世之道,同樣也反映在建筑上。中國建筑不過分追求完美,它的審美趣味在于“整”和“缺”。方方正正一個房子,不宜東邊一宅、西邊一屋,強調圓和,但還要留出一點缺憾,故意少一點東西。有心人會發現,故宮西北角上,城樓被抹去了一角,這當中可能還有別的因素,但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圓滿”。古人講,“為屋不成,欠三瓦以應天”,就是說不能過“滿”,“滿”則“覆”,就走向反面了。建筑藝術上的破角、“飛白”可能都跟這個有些關聯。
中國講究一點“和合”,這種“和合”表達在建筑中就是“巧于因借”。許多中國建筑本身的規模并不特別雄偉,比如太和殿才60多米寬、30多米高,但很有震撼力,就是借用了自然的氣勢。再比如,一進入頤和園,馬上能看見西山的塔,其實西山遠在頤和園之外,但給人感覺整個西山好像都在里面。
秦始皇建阿房前殿,本身不足以貫通天地,卻把兩座山峰作為闕,極有王者氣勢。這些都是巧于因借。還有許多建筑在地面平平淡淡,一旦放在山上,便讓人有一種自己與天地齊的感覺,這叫做“托體同山阿”———陶淵明的詩句,這里拿來指中國建筑,也別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