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指用各種可雕、可刻的石頭,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中國古建筑的“石雕藝術”盡顯我國歷代繪畫與雕刻藝術之神韻,形神兼備,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那么,古建筑上石雕動物,又有哪些寓意和作用呢?跟著古建中國一起來看看。
龍是中國最早的圖騰形象之一,常裝飾于宮廷建筑的彩畫、藻井、丹墀等各處,象征著皇家威嚴,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龍被神化后,又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或龍神之子,借助龍樹立權威,獲得人們普遍的信任和支持。這樣,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鴟尾最早的形象是傳說中的“魚虬”,《譚賓錄》載:“東海有魚虬,尾似鴟,鼓浪即降雨,遂設象于屋脊。”唐代之后,其形象日益豐富,鴟尾的頭部造型愈發向龍靠攏。
螭獸傳說是一種沒有角的龍,在中國古建筑或器物、工藝品上常用它的形狀作裝飾,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臺基排水口的裝飾。
摩羯魚常裝飾在藏式建筑的金頂等處,據佛教記載,摩羯魚是一種“眼如日月、鼻如太山、口如赤谷”的海中巨鰲魚,同時有著“先世是佛教破解弟子”,可“吞噬一切”,“能避一切惡毒”的寓意,在古建筑上裝飾它,取其棄惡從善的佛教象征意義。
赑屃常裝飾在石碑下,用作碑座,赑屃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在上古時代的中國傳說中,赑屃常背起三山五岳來興風作浪。后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屬靈禽祥獸。
蝙蝠的蝠諧音“福”,一只飛翔的蝙蝠通常寓意“福從天降”,“福運到來”;又有蝙蝠寓意“遍福”,所以一群蝙蝠則代表了幸福,福氣滿滿,延綿長久之意,也是子孫代代幸福吉祥之意。在古建筑中,蝙蝠的裝飾非常常見,常見的題材為“五福捧壽”,即五只不同方向的蝙蝠圍繞著一個壽字組成的圖案。
仙鶴在中國歷史上被公認是一等的文禽,自古就有忠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內涵,仙鶴的形象不僅存在于一品文官的補服上,而且抬頭仰望古建筑的天花板,經常能看到繪有仙鶴的平棊圖案。
妙音鳥,又稱迦陵頻伽,常裝飾在佛教建筑的須彌座、壁畫、塔身等,泉州開元寺大殿內檐柱梁上,裝置了24尊真人一般大小的木雕迦陵頻伽,人首鳥身,毛色斑斕。據《慧苑音義》說:“迦陵頻伽,此云美音鳥,或云妙音鳥。此鳥本出雪山,在殼中即能鳴,其音和雅,聽者無厭。”是極樂世界中演奏音樂、翩翩起舞的精靈。
獅子常被擺放在正門入口處、也常在建筑各處布置獅子雕刻。獅子相貌兇猛,勇不可擋,威震四方,是百獸之王,,同時也寓意生生不息、家族繁衍、社會繁榮。
大鵬金翅鳥又叫做“瓊鳥”,藏文叫做“瓊”,漢語叫做“鵬鳥”,又叫做迦樓羅鳥,常裝飾在佛教建筑的塔、殿之上。傳說人類出現之初,到處有妖龍作祟,如來佛祖就派這些大鵬金翅鳥去啄走了妖龍,為人類的生存創造了清平世界,所以自古至今人們供奉這種大鵬金翅鳥,把大鵬金翅鳥當成護法神作為保佑平安的心靈寄托。
麒麟常裝飾在古建筑的照壁、柱礎、門扇、牛腿等處,是中國傳說中的瑞獸,《禮記》里的四靈之一。它的出現意味著治亂和盛世,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麒麟是仁慈之獸,懲奸除惡保護好人。好人按奉保護之,惡人供奉反懲處。
梅花鹿的“鹿”是取其與“祿”諧音的象征寓意,所以“鹿:包容了“祿”的含義。鹿包容高官厚祿和福的含義,“梅花鹿”與“梅花榜”有一定聯系,是古時讀書人美好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