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九樓”,又稱“吊九樓”,2008年順利入選國家非遺名錄。表演的行頭雖然簡單,但過程卻異常驚險。按照蕭山本地的傳統民俗,當人們死于非命時,需要進行“翻九樓”表演以超度亡魂。
說起翻九樓的來歷,這是源于一個久遠的傳統民間傳說。那是在2226年前,秦始皇造萬里長城時,孟姜女千里尋夫到長城腳下,在得知丈夫在修建過程中死于非命后,嚎啕大哭,并搭臺登高為其喊冤和超度亡魂,致使長城也為此感動而轟然倒塌。此后,這樣一個傳統民俗就在江南流傳,其表現形式就是翻九樓,尤其以蕭山的所前浦陽兩鎮最盛。
表演翻九樓,其實行頭很簡單。只要4根杉木柱2張疊桌以及一些固定用的繩索,而9張八仙桌只要向鄰里借借便可。到了表演的地方,便開始搭臺,將4根木柱接成2根10來米長的柱子,找一塊較為平坦的地方固定住,然后把9張八仙桌依次疊上去,用繩子固定在木柱上。
在這個基礎上,表演者還會放上兩張不固定的小疊桌,桌腳對桌腳,作為表演的“舞臺”。只是,這個“舞臺”在高達10多米的空中。到了表演時間,喇叭嗩吶先吹起來。場子熱了之后,“翻九樓”便開始了。最開始,表演者要先做一個“穿樽”的動作,只有順利穿過,這一次表演才能夠繼續。表演開始了,表演者首先從下面的第二張八仙桌逢雙向上翻跟斗,最后到達小疊桌上。
再在疊桌上表演“向上向下磨豆腐”“金雞獨立”“童子拜觀音”“倒掛紫金鐘”“蕩秋千”等動作。而所有的表演,并無任何安全措施。
蕭山翻九樓的唯一傳人錢小占,也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介紹:“其實,’翻九樓’平時是不會輕易表演的。
按照民間習慣,’翻九樓‘主要是為了超度死于非命的亡魂。所以,要特別慎重。但是,一旦表演了,即使刮風下雨,只要東家不說停,表演者必須要一直表演下去。”事實上,“翻九樓”的“九”并不是確切的數,而是一個虛數,表示多的意思。
錢小占翻的叫做“小九樓”,還有一種“大九樓”,是由49張八仙桌壘成的金字塔形,甚至都不需用木樁固定,也更加驚險,但“大九樓”早已失傳,只留下了“小九樓”。
翻九樓技巧性、觀賞性較強,它的演出套路對現代雜技有一定影響,具有較高的民俗學、宗教學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