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湘西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恩施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宣恩、建始、巴東一帶,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土家族有自已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家伙”等。
土家族人性格開朗、粗茶淡飯、生活很有規律,吃的食物大多是自己生產,無污染;茶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土家族喜歡飲酒,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
待客人到來時,取置堂案正中,以細竹通節為竿,插壇底,堂中置案,兩旁分放雞、鴨、魚、肉等,各置筷子一雙,而不設坐,由主婦開壇,主人請客人上前依次輪流咂酒,后舉筷而食,彼此不以為嫌,邊吸邊食,邊唱邊跳,載歌載舞。
節日風俗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
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土家族以過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日,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現只有部分地區保留這一習俗。過趕年,也稱過蓑衣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一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因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干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哭嫁風俗
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干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于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家族的禁忌風俗
土家族的禁忌事項很多,幾乎涵蓋了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農業耕作、歲時節日、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飲食起居、祭祀行事等等。比如:
歲時農事方面,“正月忌頭,臘月忌尾”。除夕之日,婦女忌推磨舂碓,忌梳頭、洗衣,怕來年下雨洗刷掉地里的泥土;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一,婦女忌動針線,以免犁田耙齒釘著牛腳和稻禾,苞谷長鉆心蟲;忌湯泡飯,防止天下雨沖毀莊稼。
立春之日,忌挑井水;立秋一日,忌摘蔬菜。春耕開始,須看日子,忌羊日下種,下種后至小暑節,逢龍日不動土;等等。
日常言行方面,姑娘及孕產婦不能坐在堂屋門檻上,成年男女忌坐一條板凳;不準用腳踏火坑和三角架,以免褻瀆神靈;不能以腳踩灶,在灶門口烘腳,認為是對灶神不敬;忌挑空桶、倒背背簍和扛著鋤頭進屋;不準將撮箕倒掛在堂屋里。
在節慶、喜事、出門辦事之時,禁說不祥之語,要多講吉利話。過年過節,忌貓進屋,俗稱“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穿孝服”;祭祀喪葬,亦忌聞貓聲,嚴禁貓靠近。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土家族的民風民俗,希望對大家了解土家族文化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