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梁是獨具江南水鄉風格的構件,和常見的三架梁五架梁等做法多有不同,在中國北方地區的木結構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則將梁稍加彎曲,形如月亮,故稱之為月梁。加之南方天氣炎熱,殿堂基本上都做“徹上明造”而不做天棚,這樣一來月梁的形象暴露于外,當人們進入殿堂時,全部梁架構造一目了然。
北方的木構建筑之中,幾乎每個殿宇都有天棚、天花,把梁架一切構件全部遮擋,什么也看不見。早期殿座做“徹上明造”式樣的比較少。因為北方的梁架各部分都隱藏在天棚里,所以就不必在梁的表面做雕刻,對于彩畫也做得比較少。
北方地區的漢族木構建筑雖然有月梁的做法,也有月梁的出現,但是這并不普遍,漢代稱這種月梁為“虹梁”,也是非常形象的稱呼。
例如,出于對南方建筑的喜愛,北方的月梁一般用于大住宅、大府第、大廳堂、大佛殿、大祠堂等比較大型的建筑中,而且大月梁與平梁的表面不是光禿禿的,在施工完畢之后都要進行雕刻或繪彩畫,在皇家的建筑中都雕繪龍鳳之類的圖畫,如清代一位皇帝曾出的上聯為:“雕梁雕出雙鳳舞”,隨后的大臣答曰:“畫棟畫到六龍飛”。
一般認為,元代建筑武義延福寺大殿是宋元早期建筑向南方民居過渡的代表,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曾對大殿進行過測繪,他們發現“大殿完整地保留了元代木構件半拱建筑藝術風格和構造特征”,即,在平梁梁底與金柱柱頭之間,加弓形月梁,起牽作用,此種做法下開江南弓形月梁之先聲。
由于梁架結構的差異,地方做法大木構件的組合與官式建筑大木的組合是有區別的,北方多受抬梁式構架的影響,而南方則穿斗較多,北方的榫卯連接很少完全穿透構件,榫長較短;南方有專門穿透構件的榫卯類型,如半榫、透榫等。
北方木構件粗大,榫卯粗短;而南方構件纖細,榫卯細長,尤其是在民居和穿斗式建筑中,山面柱子和榀架的交點都做成相交的透榫。
南北方榫卯做法也有差異,北方早期闌額(額枋)直榫入柱,而南方早期闌額與柱多用鑷口鼓卯或燕尾榫相接等,以鑷口鼓卯、帶袖肩燕尾榫、直榫、柱頭方形饅頭榫為代表。
可見,月梁一般都用扁方料,所以稱為“扁作”。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側常做成“琴面”并飾以雕刻,外觀秀巧。月梁不僅僅是承托了古建筑的重量,它精美的雕刻,柔曲的外形,真的是美觀而精巧;它的存在也是為古建筑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原本了無生趣的梁架,也變得富有藝術情趣。
梁架之中最重要的是大梁,又稱五架梁,梁上的雕刻彩繪多集中在五架梁上,在梁的左右箍頭之外,雕畫出云錦,梁底面雕畫花朵等紋樣,左右丁頭栱側繪出云卷,在斗栱上以承擔脊槫。
但是在更多的民居中,并沒有嚴格采用抬梁式的結構,而是將建筑的進深方向分成不同的三間,每間梁架的結構也不同,最主要的“四界大梁”,可以是扁作的月梁,也可以是圓作的梁。
內四界的“四界大梁”簡稱“大梁”。擱架在前后兩根步柱上面,大梁作成長方矩形。木構以抬梁體系為主,兼有穿斗體系構架,梁架月梁扁作、圓作做法并重。和月梁配合的“鷹嘴”(兩側削尖的柁墩)童柱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由于穿斗式或者混合式靈活的結構,這些建筑內部并不對稱,可以根據不同需要營造出不同的空間。
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內容廣泛,題材眾多,有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各種生活場景。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
月梁的式樣與做法,以徽州地區的一些大的祠堂的做法最為美觀。如安徽青田陳家大祠堂大門大梁枋不僅進行了滿雕,其梁下的大月梁,還刻出搭袱子,在梁袱的表面也繪成滿滿的雕刻紋樣,雕刻的內容為一整出戲。
各地地方做法在今天很多地區仍保持著鮮活的生命,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