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書院是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書院創(chuàng)建于北宋政和元年,是北宋大儒楊時講學的地方,后廢。明朝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明代學者顧憲成等人重建東林書院,并在此聚眾講學。因講舍前臨清溪,周圍古木叢秀,深得廬山東林寺之勝,故名“東林書院”。
走過儀門,迎面是一座三間四柱五樓的石牌坊。石牌坊是東林書院的標志性建筑,坊額正面題有“東林舊跡”四字,據(jù)說早先的題字是“洛閩中樞”,意在稱贊楊時在洛陽二程(程顥、程頤)和福建朱熹理學思想體系間發(fā)揮的承上啟下作用。
石牌坊背面題有“后學津梁”,顧憲成等人復興東林后,自稱教授的也是“程朱”理學。在這暫且不論什么理學,我想若書院一直沿襲教書育人的功能,也許早已落入平庸,然而東林書院注定是不甘寂寞的,重建后的書院卻名聲鵲起,傾動朝野。
麗澤堂是書院的講學場所,堂名是顧憲成親自擬取的,喻意相互切磋,以文會友,以友輔仁。1604年暮秋開始,一群義氣相投的落魄仕人,在這里講學、議政,試圖以自己的思想和抱負開辟出一塊政治清明、輕徭薄賦的百姓安生環(huán)境,在歷史上留下了叱咤風云的一幕。
此后,這里的風聲、雨聲、讀書聲仿佛炸雷響徹風雨如磐的晚明夜空,大批能人志士涌入書院,摩肩接踵,人聲鼎沸。朝士慕其風者遙相應和,形成時風,時人稱之為東林黨。小小的書院成為晚明的輿論中心,一出龐雜繁復的黨爭歷史濃墨重彩地演出了。
依庸堂內(nèi)掛有一幅著名的對聯(lián),這幅對聯(lián)還有一個故事:一個風雨之夜,陳云浦先生乘船在橋下避雨,岸邊一戶人家透出微弱的光,見兩個孩子在燈下讀書。陳先生就隨口出一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其中一孩子思索片刻后對出下聯(lián)“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孩子就是后來的東林領袖顧憲成,這幅對聯(lián)也成為東林學子讀書講學而不忘國家安危的真實寫照。
依庸堂是東林學派學術領地的象征,地位極高。傳聞當年顧憲成等人復興東林,聚眾講學。定下了書院會約: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會各三日。每會推一人為主,有問則問,有商則商。凡在會中,各虛懷以聽。
在講習之余,東林人還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指陳時弊,銳意圖新。東林人主張志在世道,躬行實踐;反對空發(fā)議論,脫離實際。因此傾動朝野,海內(nèi)一些抱道忤時的士大夫等都仰慕應和,聞風響附,皆以東林為歸,一時盛況空前。
還經(jīng)亭是因顧憲成曾寫過《還經(jīng)錄》而得名。顧憲成小時候家里很窮,他寒窗苦讀,終于考得功名當上了官。由于當時朝綱敗壞,顧憲成被獲罪罷官。他回到無錫后,與友人一起創(chuàng)辦了東林大會,被人們稱為“東林先生”。
道南祠是書院祭祀北宋大儒楊時的場所,也是書院弟子們休息的地方。據(jù)傳,楊時自幼聰穎,人稱神童,曾經(jīng)拜大學問家程顥為老師。楊時學成后,在與老師離別南去時,老師看著他的背影感嘆:吾道南矣。“道南”二字便由此而來。
道南祠是書院被毀后唯一留存的建筑,它見證了東林黨與閹黨的爭斗。其實整個明史就是一出忠臣節(jié)士的悲劇,從永樂滅方孝孺開始,于謙、熊庭弼、袁崇渙,到明末宦官專權,更將這出悲劇演繹到了極致。閹黨在天啟皇帝庇護下,盡毀天下書院,大批東林之士慘遭殺戳。
明史記載東林黨“持名檢,勵風節(jié),嚴氣正性,侃侃立朝”。東林黨是晚明政壇一股正義力量,東林人為官清廉,民望清澈。在政綱敗壞的晚明時代,東林黨給行將入木的明王朝注入一針強心劑,清正了社會風氣,打壓了邪惡勢力,是明王朝衰亡前的一次回光返照。
東林黨的興衰是明末黨派紛爭的過程,東林黨在黨爭中形成了權傾朝野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政局的發(fā)展。但東林黨卻擺脫不了時代的束縛,也會計較名利,也逃不出狹隘,安插大批東林人為官,排擠打擊其他黨派。最終,在與閹黨的斗爭中逐漸沒落,成為明末黨派傾軋的犧牲品。
東林報功祠是清代道光年間建的,為專祀宋至清代歷朝對東林書院修復、保護、捐助等地方各界有功之官佐、宿儒、士紳、賢達等。該祠建成,當年延請李鴻章題書祠名,由鄒鳴鶴撰記,由當時無錫書法名家鄒安鬯書碑。
自古無錫尊師重教,讀書之風蔚然。一座建于開闊庭院中的正心亭,亭內(nèi)所懸匾上旌表的皆為無錫歷代科考中的佼佼者。無錫共有五名狀元、三名榜眼、六名探花、六百多名進士,并有“一榜九進士”、“六科三解元”的美談流傳至今。
燕居廟是書院內(nèi)專門用于供奉孔子神位的地方,它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在東林黨同閹黨生死搏斗的斗爭中被毀,直到清順治時期才得以重建。燕居廟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樣式,雅致古樸,不喜雕飾,燕居廟包括主體建筑及嵌有“燕居”、“圣城”的門額。
燕居廟中供奉著至圣先師孔子,兩旁還陪祀孟子、曾子、顏子、子思。燕居二字取自《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即“宴居”,閑居之意。它有別于府縣學宮孔廟的大成殿,故取“燕居”名祠。
書院東側(cè)是護城河,因形似弓背而名弓河。在河岸邊有一座明式碼頭,取東林人高攀龍“閑來觀物妙,靜后見人親”詩句,碼頭命名為“觀妙”。今天的東林書院東側(cè)以弓河為界,不設圍墻,使典雅秀麗的東林舊跡直接呈現(xiàn)于路人眼簾。
在這個草長鶯飛的季節(jié),書院內(nèi)一派江南園林風光,清風拂面,粉墻黑瓦,奇草異卉,怪石嶙峋,小橋流水,景色宜人。東林精舍、麗澤堂、依庸堂、燕居廟、三公祠透出一股蒼遠的歷史氛圍,頗具文化圣地之韻味。
三五游人閑庭信步,與四百年前學子如梳、政客門庭若市的景象大相徑庭,經(jīng)過歷史的過濾和沉淀,書院往日慷慨激昂與宏滔論戰(zhàn)早已渺無蹤跡。但書院內(nèi)那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蘇世不移的獨立精神和人格魅力,俯仰千年歷史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