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筑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大轉變時期。規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為秀麗、絢爛而富于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閣樓臺,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為代表,流行仿木構建筑形式的磚石塔和墓葬,創造了很多華麗精美的作品。裝飾上多用彩繪、雕刻及琉璃磚瓦等,建筑構件開始趨向標準化,并有了建筑總結性著作如《木經》、《營造法式》。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經濟、文化、手工業和商業方面都有發展,科學技術更有很大進步,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一時期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宋代的建筑也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變得纖巧秀麗、注重裝飾。
宋代的城市形成了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運輸、商店、橋梁等建筑都有了新發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完全呈現出一座商業城市的面貌。這一時期,中國各地也已不再興建規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組合方面加強了進深方向的空間層次,以襯托主體建筑,并大力發展建筑裝修與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內的正殿及魚沼飛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磚石建筑的水平不斷提高,這時的磚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橋梁。浙江杭州靈隱寺塔、河南開封繁塔及河北趙縣的永通橋等均是宋代磚石建筑的典范。木結構建筑采用了“材”為標準的模數制和工料定額制,使建筑設計施工達到了一定程序的規范化。
宋代,中國經濟社會得到了一定程度發展,注重意境的園林在這一時期開始興起。中國古典園林重在寫意,融自然美與人工美于一體,以建筑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巖壑、花木等一同表現某種藝術境界。較有代表性的宋代園林包括蘇舜欽的滄浪亭和司馬光的獨樂園。
宋代頒行了有關建筑設計和施工的規范書《營造法式》,這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術專著。此書的頒行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建筑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新的水平。宋代建筑雖然沒有了唐代建筑的雄偉和大氣,但是他的建筑結構和建筑裝飾卻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直到現在仍被人稱頌。
從《清明上河圖》看宋代的建筑
《清明上河圖》是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長卷風俗畫,也是傳世人物畫的杰出代表。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狀況,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
全圖大致分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城內街市三部分。畫中恢宏的氣象,生動完美的表現技巧,以及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使得這幅已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古畫,至今仍被公認為舉世矚目的國寶。畫中的建筑說也從側面反映了宋代文化的特點,既綺麗又素雅。畫中另一個焦點,便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交匯處—虹橋。
畫中原本場景無數,而「虹橋」暗藏玄機,虹橋本身全為木質結構,橋身無柱子支撐,單拱橫跨汴河,讓來往的船只免遭“撞柱”風險。這是當時的宋朝最前沿的技術。整座木拱橋跨度約20米,寬約8米,拱券高度薄,配以丹飾欄桿,橋頭置華表,造型輕盈若長虹當空。
虹橋的結構被稱為「疊梁拱」,由五排粗大的巨木組成骨架,兩端固定在橫木上,五排拱骨與橫拱間用榫卯、鉚釘、捆扎的方法固定并相互搭疊,形成疊梁拱,堅固又外觀美麗。在橋下的河岸邊沿,僅有四根木柱支撐橋梁,但并不會與船只發生親密接觸。
在北宋后期趙伯駒的畫作《江山秋色圖》中,也有一處橋梁采用疊梁拱的結構,但是規模相較于虹橋則要小得多。而虹橋的旁邊,竟然有個類似穿越的建筑,活像哥特教堂的尖頂,但這可不是來自于西方的建筑,而是北宋非常流行的店面裝飾,叫作:彩樓歡門。
北宋當時的酒店和商鋪錢,都會有這種木桿捆扎而成的“閣樓”,不僅建筑氣勢十足,還要在上面掛上綢緞、彩花亦或是豬樣來裝飾。有些酒家門口招牌齊全,燈光霓虹,如梔子燈。除此之外,《清明上河圖》中也展示了無數民房、店鋪、酒家,顯示了宋代經濟繁榮的景象。大多數的民居是懸山頂的:較為富裕或者是有地位的人家,屋脊上也會有鴟吻、脊獸,山花面帶博風板、懸魚、惹草。
從《清明上河圖》整體構圖看,它采用散點透視法,這使對圖繪城市意象的空間還原有了一定程度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保證局部空間尺度的真實性,并在此基礎上兼顧畫卷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如下圖中每個建筑既以正面加45°斜角軸測方式展現,而又對遠處景物縮小繪制。
于是在進行空間還原時常發現遠處景物所占的空間尺度遠大于近處,難以在同一空間內將遠近景物完整對位復原。對此采用的處理方法是,在保持道路等線性空間的整體感的同時,矛盾較突出處以扇面式扭轉的方式保證局部空間尺度的真實性。圖中基本空間尺度參照《營造法式》等相關文獻的記載,及建筑周圍人的尺度來確定。
從《清明上河圖》看宋代的建筑,它處于中國古代建筑的成熟階段,其建筑藝術和技術對海內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