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雕,又稱為“骨刻”,是一種以動物骨骼為原料的古老的雕刻藝術。骨雕藝術歷史悠久,它不僅見證了中國工藝美術的發展,時至今天,更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時刻閃耀著它所獨有的非凡價值。骨雕的工藝極為復雜,每一道工序對于創作者而言,都是極高的挑戰。正是這種精雕細琢之功,才造就了骨雕無與倫比之美。
一、骨雕的工藝流程
1、選料加工
制作一件骨雕作品,要從選料開始。骨雕不同于牙雕,牙雕以象牙為原料,象牙較厚,實心的地方很多,因而便于雕刻。骨雕以動物骨骼為原料,骨頭的一大特點是短,一般而言,骨頭只有20多公分長;另一大特點是薄,而且脆,這也為骨雕制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在具體選擇骨雕原料的時候,要選那些相對較長、較厚的骨頭,而這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般容易,說是“千里挑一”也不為過。
選到了合適的骨料之后,還要對骨料進行一系列的加工,要進行切割、去油、除脂、漂白,經過了這些工序處理后的骨頭,才能成為制作骨雕的材料。
2、構思創作
有了合適的骨雕制作原料,接下來就要進行構思創作了,根據現有的骨料的形狀,在骨頭上描繪出大致形態,以便于進一步加工。
與其他工藝美術相同,骨雕藝術也需要素材的積累。日常生活中的四季菜蔬,瓜果花木,沒有不能通過骨雕藝術進行表現的。正所謂,來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
3、具體加工
■鑿、鏟、磨
這是骨雕制作工藝流程中的重中之重。鑿,指的是鑿出骨雕作品的大體造型;鏟,指的是在鑿出的大體造型上進行進一步的加工;磨,指的是反復打磨,使骨雕作品愈加精細。在這三道工序中,鑿其實是最難把握的,也是最考驗制作者功底的。大體造型的把握上如果出了差錯,那么其他的一切工序就都是徒勞無功的了。
■上色、拼裝
經過了鑿、鏟、磨三道工序,一件骨雕作品還不能算徹底完成,還要進行上色與拼裝。上色也是骨雕制作中的一道極為復雜的工序,最初進行骨雕制作的人,很難掌握這項技藝,顏色保留不持久,一定要經過酸的處理,加之科學的配比,才能夠攻克上色這道難關。上色之后,將一個個分開制作的部件拼裝在一起,一件骨雕作品才算大功告成。
■裝飾完善
在一件骨雕作品制作完畢之后,還要鑲上一個底座,有的還要為骨雕作品加裝玻璃罩。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美觀,為了更好地突出骨雕藝術的美;二來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骨雕作品的作用,使之流傳久遠。
二、骨雕藝術的價值
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
骨雕藝術,是中國最為古老的雕刻藝術,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骨雕藝術,以動物骨骼為載體,綜合運用造型、色彩等美術知識,融合鑿、鏟、磨等雕刻技藝,其造型精美、雕鏤細膩,顯示著中國工藝美術所達到的高度。
除了藝術價值,骨雕藝術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骨,在中國文化中有著非凡的意義,在遠古時代,它是人們借以表達信仰的工具。此外,一些骨雕藝術品在取材的時候,也會將一些美好的寓意嵌入其中。骨雕藝術創作,常常以白菜為表現內容,取其諧音“百財”,所表達的是一種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歷史價值與社會價值
骨雕,作為一種工藝文化,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深厚廣遠的民族傳統的優秀繼承。骨雕藝術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歷經幾千年的時間,傳承至今。骨雕藝術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文化史,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價值與社會意義。
骨雕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見證物。骨雕作品中所表現的內容,所采取的主要表現形式,都是特定歷史時代的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作為一種工藝文化,骨雕作品與其他工藝品一樣,也廣泛地出口到世界各地。陳道清的骨雕作品就曾出口到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并被許多外國友人收藏,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與外國的文化交流。
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
近年來,出于保護珍奇動物、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考慮,許多國家已經全面禁止象牙貿易。牙雕這項古老的藝術因而面臨終結的危機。骨雕以骨骼為原料,與象牙最為接近,骨雕作品與牙雕作品的效果也極為接近,因而骨雕成為牙雕藝術的最好替代。以骨雕代替牙雕,無疑對于大象保護有著諸多積極意義。
骨雕的材料極為普通,因此價格相對較低,由此導致骨雕作品的價格也要較牙雕作品低廉。骨雕不同于牙雕,牙雕價格高昂,骨雕價格低廉,因此骨雕同樣成為很多工薪階層的玩賞之物。近年來,禁止象牙貿易的呼聲越來越高,牙雕的收藏市場風光不再,而骨雕的收藏市場正日益擴大,其經濟價值也愈益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