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浙江在全國首創的重大民生工程,未來社區不斷拓展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想象空間。
2019年被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關于高質量加快推進未來社區試點建設工作的意見》先后印發,確定首批24個試點社區;2020年,試點社區實現擴容,增加了鄉村類和全域類……近兩年時間,我省未來社區建設已實現“三級跳”。
邁入“十四五”時期,如何更好地推動未來社區建設,實現從未來社區到未來城市的演進?日前,浙江日報、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在杭州主辦以“效能政府與未來社區”為主題的“提問‘十四五’系列高端智庫沙龍”。與會專家就如何推進未來社區建設,將其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和城市現代化的新平臺展開了頭腦風暴。
A共建共享一切以人為核心
以人為本,是未來社區建設的初心。
未來社區是老舊小區改造的高級形態,作為一次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導向的探索,在謀劃未來社區工作伊始,我省就廣泛開展問卷調查,把人民滿意度作為創建未來社區的最終評判標準,打造以人為核心的城市現代化大平臺。
“以人為本,是未來社區建設中必須一以貫之的內核。”杭州市望江指揮部副總指揮長魯軍開門見山。他全程參與了杭州市上城區始版橋社區的推進工作,如今,該社區已全面開工建設。“未來社區好與不好,最終的評價者是居民。”魯軍表示,全民參與、匯集眾智的理念貫穿了始版橋未來社區建設的整個過程。
“十四五”時期最早一批未來社區落成,鄰里之間的相處模式,將成為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的重點。《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中提到的九大場景中,未來鄰里場景居首。這也反映出未來社區的人本化導向和人文精神內核。
“未來社區要進一步強化社區自治。”綠城理想生活集團運營中心總經理周正希表示,一方面,鄰里公約通過數字化方式將行為線上化,打造一套社區積分體系;另一方面,選舉社區意見領袖,積極參與社區公共管理及治理,推動社區自治組織有序、健康發展。
“未來社區建設不僅是建筑工程,而且是社會工程和文化工程。未來社區要重構守望相助的熟人社會,就要打造公共空間,為人的交往與熟知搭建平臺。”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藍蔚青說,“除此之外,鄰里公約作為社區居民共同約定遵守的公共規則,是未來社區重塑社區秩序、深化社區認同感與歸屬感的重要基石。”據了解,目前,省發改委正積極組織各試點社區進行社區鄰里公約的編制。
“以人的尺度規劃城市、以人的需求設計空間、面向人的未來變革治理,要圍繞社區全生活鏈服務的需求,致力于把未來社區打造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新型功能單元。”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潘毅剛說。而在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金雪軍看來,未來社區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更需要對“提供的服務是否是居民所需要的?居民需要什么樣的服務?通過什么樣的機制可以了解居民的服務?”等需求進行充分把握。“未來社區建設需要重視基于社區情景的底層設計,以當地的資源稟賦、人口結構、市民素質等各項因素作為治理的核心參數,更好地服務于人的真實需求。”金雪軍說。
B系統思維不要只做“盆景”
未來社區“城市新型功能單元”這一定位背后,指向一個更大的概念——未來城市。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社區規劃建設的目的是為今后構建未來城市、未來社會打好基底、做牢基礎單元。據悉,到2021年底,我省將培育100個未來社區試點,未來社區建設理念將從試點向全省推廣復制。
2020年我省公布的未來社區建設第二批試點名單中,除更新改造類和規劃新建類以外,增加了鄉村類和全域類試點,在更多類型上對未來社區建設進行探索。“我們要站在打造未來城市的高度,以系統觀念、系統方法推進未來社區建設。”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教授張祝平認為,建設未來社區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化解城市化帶來的困境,從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定是在未來城市的格局下去思考未來社區,倘若只盯著一個社區搞來搞去,做出來的是盆景。”潘毅剛認為,未來社區推廣復制的關鍵,在于通過試點社區建設抽離出適應城市發展的普遍建設經驗,然后落地到其他社區,讓未來社區實現“最多改一次”。
“未來社區的發展,要關注城市有機更新的問題。”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山舞認為,要把城市視作“有機體”和“生命體”,在科學保護的前提下補齊民生短板,既保存城市的“DNA”,又使之成為“美好生活”的基本單元。
在交流中,與會專家形成了一個普遍共識——與試點建設不同,打造未來城市、未來社會更需考慮全域規劃,同時衡量城市能級、居民意愿、改造迫切性、資金平衡難易程度等要素,分批推進。未來社區建設理念新、要求高,要讓有限的未來社區連點成片,盡可能輻射城市更大面積。
“在規劃中,對公共區域、配套設施的開發要有前瞻性,要考慮到跨社區的人際關系,提早布局甚至留白。”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社區一定要營造一種開放的“人際關系”,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在未來社區建設中,我省也將以“最多改一次”為原則,降低成本,減少對老百姓的重復影響。
C雙手合力政府與市場找準站位
完成“三級跳”的未來社區,要向全域推廣,必須要發揮好“兩只手”的作用。
無論是對老舊小區全拆重建、部分拆建還是對比較新的小區進行場景改造和功能提升,我省都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堅持市場化運作,深化、完善、推廣未來社區產業聯盟,面向央企、國企、民資、外資開放,讓相關企業以一個整體參與到未來社區建設運營中。2019年8月,我省舉辦央企名企走進“四大”建設·攜手共建未來社區專題活動,現場39家央企名企與我省簽署了53項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浙江未來社區建設。
在未來社區建設中,政府與市場應該如何站位又如何找準定位,成為沙龍討論的熱點。
“未來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核心問題是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劉亭認為,未來社區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要想方設法讓市場決定性作用發揮得更順暢、更客觀、更合理。市場化配置資源的關鍵是要算清貨幣資金的大賬,“不管是新建還是改建,政策轉化的資金加上市場運作的資金,未來社區的建設一定要努力實現資金的大體平衡。”
“未來社區建設中存在兩個邏輯,市場邏輯和行政邏輯。參與其中的市場主體是從市場的角度、資本的角度考慮未來社區建設,其中很多決定來源于行政邏輯,即政府政策。”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姚信威表示,這就需要政府對政策的含金量進行詳細測算。
“在我省未來社區的推進過程中,政府要提升效能。”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主任傅榮校解釋,而要提升政府效能,首先要解決部門之間的體制掣肘,未來社區的建設涉及多個政府部門,要盡快將多塊責任田整合為一塊責任田,實現體制機制上的創新突破。
“效能政府最重要的是授權,授權給社會和基層,頂層設計要讓下面充分試,才能拿到面上推廣,未來5年到10年,一定把基層主體積極性調動起來。”潘毅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