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位于我國的西南部,自然環境非常優美,就比如四川的成都就有著“天府之國”的稱號,隨著近年來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四川的經濟發展。上千年的歷史文化這里得以彰顯,古建筑就是最好的見證者。在木構建筑方面,既有地方特色,又保存了若干古代官式構造方法,對研究建筑史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四川為多民族聚居地,漢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為省內世居民族。四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全國第二大藏區。
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被譽為“中國第二藏區”、“中國唯一羌族聚集區”、“中國第一彝族聚集區”。各民族有不同的特點,他們在此生息繁衍,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神秘的民族風情。
四川古建筑由于以木結構為主體的各種建筑形成了強烈的文化意識,使各類建筑都表現出同一的設計思想和文化觀念,并形成自己獨特的建筑文化體系。四川古建筑兼容并蓄,以巴蜀文化為根,并吸收各種外來文化而逐步發展,將建筑、文化、藝術、宗教、音樂、繪畫、雕塑等融為一爐,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各個時期的建筑文化又廣泛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四川古建筑總是以環境為依托,將建筑融于自然環境中。由于四川地形復雜,山地建筑多,各類建筑平面布局雖均以中軸線,四合院為基本構圖手法,為適應環境卻分層筑臺,層層跌落,利用軸線轉折、小品過度及導向處理等手法將各組建筑構成統一的整體,形成布局自由靈活多變的特色。
四川民居有井干式、干闌式、四合院式、碉房、帳篷五類。四川民居多為穿斗式屋架。這里的人們在建造民居時善于利用地形,因勢修造,不拘成法。常常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數個等高線。住宅基地的退臺有橫向、有縱向,造成屋頂高低的配合。加上屋檐一般不高,綠影婆娑,潤澤可悅,使人感到溫適而明快。重慶及川東山區的民居不注重朝向,依山崖而建,吊腳樓伸出很大,有的層層出挑,氣魄宏大,雄偉異常。
四川民居里的人們沒有正統的建筑概念,不講什么“堂屋”。“廂房”等,隨坡就坎,隨曲就折。由于功能上要滿足生活的要求,所以房屋主間布置自由,利用率根高,內部關系十分緊湊。室內往往有幾個等高線,這閑比那間主高出三尺,那間上去又是合樓,上上下下,極富變化。從外面看是裸露的竹竽或木棒支撐的小木箱,危若壘卵,使人不寒而栗。而居民卻能在里面怡然自樂。
四川民居木作做工精細,門窗格扇、罩、掛落、挑枋、撐拱、帶瓜柱等施雕部位廣,做工考究,美觀自然。木雕、石雕、磚雕、泥塑工藝精湛,采用“福祿壽喜”、“琴棋書畫”、“吉祥如意”、“動物花草”、“歷史故事”、“戲劇人物”等多種題材,形象生動自然,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體現了四川的悠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