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當,俗稱瓦頭。瓦,即具有圓弧的陶片,用于覆蓋屋頂,遮光防水;當,底也,瓦覆檐際者,正當眾瓦之底,又節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瓦當,建筑中覆蓋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瓦片,它是中國古建筑中重要的構件,也是中國建筑美的標志。
瓦當的作用首先是防水、排水,由于中國古代的建筑多以木制結構為主,為保護其結構穩定性,在屋檐安裝瓦當,可以保護木構的屋架以及飛檐不受風雨的侵蝕。其次是裝飾作用,瓦當的表面雕刻有各種花紋,增加了建筑的美觀,美化屋面輪廓。
瓦當藝術是古代建筑設計與生產工藝相結合的裝飾藝術,它在各個時期均有使用,不同的時期也有著不同的特點。關于瓦當的形制與花樣在各個朝代的表現,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根據考古資料了解,瓦當始制于西周中晚期,西周的瓦當為半圓形,且為素面,之后才逐漸出現花紋、動物圖樣。春秋戰國時期,城市建筑業的日益發達,隨之引起了磚瓦制陶工藝的發展。瓦當以半圓形為主,但已經出現了圓形。
秦漢時期,全圓形瓦當占據主流,半圓形瓦當逐漸被淘汰,大半圓形的瓦當亦出現于秦代。秦代的瓦當多選取動物作為花紋,紋飾造型雄渾古樸,圖案惟妙惟肖,構圖生動多變。
秦始皇陵北2號建筑基址出土一件直徑61厘米,高48厘米的夔紋大半圓形瓦當。當面圖案由兩條造型奇異的夔紋組成,兩夔左右對稱,姿態矯健,氣韻生動,具有很高的裝飾藝術價值。文物考古界譽之為瓦當王。
到了漢代,瓦當藝術進入了極盛期,著名的宮室建筑,大多有燒制磚瓦的陶窯,進行專門設計和生產。此時期流行用圓瓦當,紋飾取材廣泛,除了常見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外,還有植物昆蟲、鳥獸動物等。古樸而靈動、豐盈且穩健,蘊含著一種神秘的浪漫主義精神。
瓦當在進入魏晉南北朝后,其大小有所減小,紋飾以卷云紋為主。唐代,佛教興盛,常用蓮花紋飾的瓦當,多采用琉璃制作。宋代,瓦當紋飾有了獸面紋,有的采用金屬制作。明清兩代采用蟠龍紋居多,以顯天子權威。
隨著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發展,瓦當產生并廣泛使用,瓦當不僅是繪畫、工藝和雕刻相結合的中國藝術,也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藝術。瓦當可以作為考古學年代判斷的重要實物資料,以及中國書法、篆刻、繪畫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瓦當是絕美的藝術品,給人以美的享受,為中國古建筑錦上添花。瓦當所承載的中國東方美,在從古至今無數的建筑上,充分展現著中國建筑藝術的魅力。歷史車輪的徐徐滾動,瓦當所顯露的朦朧美,是歷史的沉積,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