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是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反映之一。它是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特征主要表現在服飾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等方面,本文對這幾個方面略作介紹,以便將傳統服飾更直觀的呈現出來。
中國服飾史發展最為重要的定型階段在春秋時期,形態上出現了頗為固定的兩種模式: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式,歷朝歷代的服飾款式都在這兩種服飾形制的基礎上衍變而來,本章基于中國各個朝代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從古代服飾的歷史起源出發,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對不同朝代女性的典型服飾款式進行對比分析,提煉出服裝的局部造型,得出各朝代服飾的結構特點和風格特征。
古代服飾結構的形成
古代服飾產生背景,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時期,原始社會時期的人們對服飾的要求僅僅是遮擋身體,適應氣候,所以那個階段的人們對服飾的設計與制作從審美的角度考慮較少;奴隸社會時期,政治、經濟、科技、宗教、文化等得到一定的發展,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服飾成為了一種思想文化上的載體。
一方面他們通過服飾體現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敬,服飾色彩均取于自然中最常見的五個物種,講究陰陽五行,另一方面服飾在這一時期成了統治階級劃分三六九等的工具,同時也是宗教信仰與統治者的需求相結合的產物,從而制定了禮服與冠服制度,統一天下民服,并采取嚴酷的刑法來阻止其他服飾的出現,效果卻不如人意。就在這服飾沖突碰撞的過程中,服飾逐漸出現了頗為固定的兩種模式: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
這兩種形制也對中國歷朝歷代服飾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幾千年的服飾文化都是以此為基礎交叉演變而來,形成中國獨特的服飾風格。
古代服飾形制的產生,據《易系辭》中記載,早在黃帝時代,祖先就有了衣裳,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衣服。但是根據甘肅辛店出土的放牧紋彩陶盆,那個時期的人們已經有了把服裝上下連在一起的意識,也就是上下連屬制,但由于那個時期所留存到現在的衣物較少,沒有實物可考,上下連屬制服飾出現的時間難以判斷。
為了便于研宄,學者對它們出現的時期就此形成統一:上衣下裳形制的服飾誕生于商周之前,上下連屬形制的服飾誕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縱觀中國幾千年來的服飾歷史,服裝的款式可歸納為以下兩種: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制度。
這兩種制度中,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組合規則,也是古人思想文化的體現。
古代服飾裁剪手法,這種強調整體的和諧和神韻的理念在服裝剪裁方法方面也有所體現。平面裁剪的理念遍布了整個服裝歷史發展的長河,同時這一裁剪方法也是中國古代服裝的精髓所在,服飾的整體視覺上給人一種寬宏大氣,端莊穩重之感。
平面剪裁方法也更適合中國人短小、圓滑的肩部特征,這種剪裁方法將服飾的重量著重放在人體的肩部,使人與衣物之間能有更大的空隙,從而更加寬松,走路時人體帶動服飾,端莊穩重的同時也不乏靈動之美,從而也強調主體的人的神韻。
服飾形制
上衣下裳制,上衣是指上半身所穿的衣服,“衣”是上衣的統稱。包括衫、襦、襖、褻、裘等。衫:作內衣時衣身短于襦,做外衣時,比儒略長;襦:這種服飾剛剛出現的時候,衣身很短,為前開式長袖,衣領在胸前交叉,左邊的衣襟壓住右邊的衣襟。
衣襟向右交合的稱為右衽,衣襟向左交合的稱為左衽;襖:為有襯里的上衣。下裳,是指裳以及遮護下體的服飾如褲子、裙子等。袴褶、襦裙、祅褲的形制都屬于上衣下裳。上衣與下裳分離的款式較多,上衣有襦、祅、衫、半臂、楠襠、比甲和褙子等;下裝常見的有裙、開襠褲、合襠褲等。襦的衣身較短,衣身長度短的及腰,長不過膝,袖子有窄袖和與寬袖之分并配有袖緣;最基本的上衣形式。
襦的衣襟有兩種形式,一種為交領式,左襟在領口處斜直向下至右腋下或左襟在領口折疊成矩形再至右腋處;另一種為直領式,既對襟,衣襟大多數情況下為右衽。襦加上襯里或夾里就是祆,襖可以沒有袖緣。襦和襖的顏色以紅、紫最流行,其次就是黃色和白色;領部的除交領,方領、圓領外,還有各種形狀的翻領,通常是以對稱翻折造型修飾人物的臉部形象;領和袖口都加以紋飾,或鑲拼錦綾,或紋繪,或刺繡紋飾,衣身也有修飾。
衫是單衣,沒有袖緣,可短可長。半臂是一種短袖或無袖的上衣,有斜領和直領之分,在唐代初期,男女均可穿。半臂多穿在衫襦之外,長度大多及于腰間,配腰帶,可突出女性身材。也可內穿,內穿時長度稍短。
上下連屬,又稱為深衣制,深衣制即為袍,從現代來看可以指連衣裙或者衣身較長的最外面一層服飾。把上衣和下裳縫合在一起,既能遮蔽上身,又能遮蔽下半身的衣服稱為上下連屬式;其中最典型的是深衣,制作時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制,腰部縫合而成,裁制時有嚴格的形式和尺度規定,不同朝代的在結構上有所不同,有直裾和曲裾之分,兩者在結構和穿法上有所不同,袍服、大袖羅衫、褙子、旗袍等屬于上下連屬制。
中國古代服飾的風格特征
幾千年來中國古代服飾都離不開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這兩種最基本的服飾形制,但是各個朝代因其政治、經濟、文化的不同,在服飾款式上又有所不同。
楚漢的袍服從下裳裁剪形狀上看,袍服分為直裾和曲裾兩種,楚國時期直裾袍服占主流。那個時期不管男服還是女服,腰部近乎貼體,衣身呈直筒型,袍身瘦小,左領覆蓋于右領之上,即為右衽,袍服的腰部用一根很寬的腰帶進行收腰處理,袖筒肥大,袖口相對于袖筒較小,這種形制后來被漢代的袍服所借鑒。楚國人敬鬼好巫,崇日尚赤,因此把這些元素也應用到他們所穿著的服飾當中。楚袍視覺呈現出一種南方山川迤邐、風光奇瑰的風格;服飾的色彩搭配上具有強烈的。
漢代服飾給人一種浪漫渾樸、壯闊豪放的感覺。漢代服飾的主要特點為:外衣的衣領較大,將里面穿的衣服露在外面,后領向后彎曲,即便穿上外套,也能看到中衣的領型;里料均白色布料制作;袖口寬大;腰帶的設計制作較為考宄,通常用玉來裝飾,作為身份的象征;衣服的長度至地面,不露腳或是微露雙足。漢代女性比較流行的穿著為曲裾深衣。
古代服飾的結構特點
中國古代服飾的廓形有兩種,體現了古代人們追求閑適、平淡的生活態度,的、寬松的、遮羞的造型不僅體現了大國的雍容氣度,也體現了中國女性的端莊、含蓄之美。
中國一直以來被外界賦予“衣冠之國”的美稱,中國古代服飾款式絢麗多姿,各個朝代都獨具特色,寓意豐富。建立在這些背景的基礎上中國的傳統服飾呈現出最基本的兩種形制: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上衣下裳的服飾類別主要有:襦、襖、衫、半臂、比甲、馬甲;屬于上衣下裳類別的服飾主要有:袍服、大袖羅衫、褙子、旗袍。
服飾廓形除宋代H型,大多以A型為主,衣襟的結構有交領右衽、圓領和直領對襟,袖型寬窄不等,總的趨勢為由寬邊窄。整體服飾給人呈現出一種舒適、休閑的視覺效果,也體現了中華寬宏大氣的情懷,總結出的中國古代服飾的結構特點和風格特征不僅能夠幫助人們對古代服飾的樣貌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視覺效果,同時也對當代的中式服飾的設計及制作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古代的服飾形成初期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開始將等級制度和人類的強調和諧的思想體現到服飾中,整個古代服飾的裁剪手法也均離不開強調自然和諧思想。
接下來按照歷史的發展為線索,介紹了在兩種服飾形制基礎上而變化的歷代服飾的風格特征:楚國古樸莊重的直裾長袍、漢代壯闊豪放的大領曲裾袍服、魏晉南北朝俊俏瀟灑的大袖羅衫、唐代華貴富麗的袒胸大袖衫、宋代娟秀精巧的褙子、清代雅致的旗袍。
將墓葬和博物館服飾與現代數字化技術和個性化制版相結合對古代服飾的復原及個性化定制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讓古代服飾的制作更為簡單便利,也提高了古代服飾定制化的制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