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商大院建筑
徽商是我國十大商派(晉商、徽商、魯商,浙商,龍游商,洞庭商,江右商,閩商,粵商,陜商)之一,名聞中華。徽商又稱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幫”,它是古徽州一府六縣(歙縣、休寧縣、婺源縣、祁門縣、黟縣、績溪縣)商人形成商人集團之總稱。
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時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以后代有發展,明成化、弘治年間形成商幫集團。明喜靖以降至清乾隆、嘉慶時期,徽商經營達到極盛。從清道光、咸豐時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漸趨衰落。作為中國商界中的一支勁旅,徽商曾活躍于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徽州素稱“東南鄒魯”,生于斯、長于斯的徽商,一個顯明的特點是“賈而好儒”,“賈儒結合”。徽人經商致富后,大都習慣或喜歡回鄉建筑氣勢輝宏、富有徽派特征的建筑,內享幸福舒適的生活,外顯富有和成功。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于一身。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筑界所重視和嘆服。它在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布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馬頭墻、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徽派古建筑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梁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墻角、天井、欄桿、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巖裁割成石條、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墻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墻。
徽派建筑還廣泛采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占主要地位,表現在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斗上的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桿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及八寶、博古。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異。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桿、水池、花臺、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上面。內容多為象征吉祥的龍風、仙鶴、猛虎、雄獅、大象、麒麟、祥云、八寶、博古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質樸高雅,渾厚瀟灑。
徽商大宅院就是徽派建筑的一個典型和縮影。徽派文化和建筑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史和建筑史中的寶貴財富!我們要精心保護、開發繼承并將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