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書院,一群儒生屏息凝神,圍著一顆剛掰開的石榴,晶瑩籽粒擠滿了榴房。其中一人用顫抖的手,剝出一粒石榴籽,其他人一起清點數目,生怕漏掉了一顆。
最終,爆發出一陣歡呼:“整整108粒,好兆頭!”
科舉在即,這群儒生卻無心溫書。個個滿面紅光,仿佛看見秋闈中,自己早就名列金榜。
千年之前的宋朝,當科舉大幕拉開之際,石榴這一尋常果實,竟成了牽動無數士子命運的占卜神器。而“榴實登科”的預言,甚至影響至今。
科舉前后“一榴難求”?
進入農歷五月,趁著夏雨初歇,汴京街頭的石榴花,迅速綻放開來,一簇簇火紅的花瓣,浮動在蔭蔭綠葉中。
“榴花照影窺鸞鑒,只恐芳容減”。西漢張騫不會想到,當年自己出使西域,從安石國帶回來的“奇樹”,不但引得歐陽修等文人的獻詩贊美,還成了后世科舉的占卜“神果”。
“榴實登科”典故源于宋代。宋人葉廷珪的《海錄碎事》記載,邵武郡庭有一株石榴樹,士人通過觀察其果實的種子數量,預測科考中的登科情況。
宋神宗熙寧三年,該庭院共結了4個果子,兩個結在樹梢上,兩個結在旁邊的側枝上。樹梢的兩個就是葉祖洽、上官均,側枝的兩個就是何與京兄弟倆。為此,狀元葉祖洽還做了一首詩:“已分桂葉爭云路,不負榴花結露枝。”后人為紀念這件科舉盛事,在石榴樹前,建了一座名為“瑞榴軒”的涼亭。
“榴實登科”的占卜法,簡單到近乎質樸:掰開石榴,清點籽粒數量,數目越多,則中榜率越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讀書人的畢生追求。
但現實是殘酷的。比如有些地方的“解額”(準許參加科舉的名額),在北宋末和南宋前期解額為68人,應試人數為3400多人。而至南宋開禧三年,應試人數高達18000人,解額卻降至54人,可見宋代的“錄取率”之低。
“百籽石榴保登科”,石榴成了溺水者的一塊浮木。每當科舉前后,汴京城的石榴格外走俏。雖不及唐朝時“石榴非十金不可得”,但在精明的商販手里也是“一果難求”。
科舉場中的“朱卷榴花”
石榴與科舉的緣分不止于占卜。
為了防止科舉舞弊,古代也實行“封卷”考試。《宋史·選舉》記載,宋太宗淳化年間,推行“糊名考校”法,試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貫,決定錄取后再開封。
即便如此,仍有不法考官辨認考生字跡作弊。于是,宋真宗趙恒大怒,下令設立謄錄院,由書吏謄抄科考試卷,考官用謄抄副本評卷。此舉,把考試封卷推向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書吏謄抄試卷用的是朱砂筆,其顏色艷若榴花,故稱為“朱卷”。就連九五至尊的帝王,批閱奏折也喜愛用它,名曰御筆“朱批”。孩童的“開筆禮”上,朱砂輕點額間,宛若石榴花鈿,啟智破蒙,護佑平安。
中國人向來喜歡紅色,世人更將榴花紅與登科喜慶相聯系。據《宋史·竇儀傳》記載,五代后周時期,燕山府的竇禹鈞為人正直,行善積德,最終感動上天,得子五人,皆品學兼優,先后登科及第,成為一時佳話。
該故事被后人廣為傳頌,并演化為“五子登科”年畫。象征吉祥的圖案中,就有寓意多子多福、登科及第的石榴,蓮花、牡丹等也常一起出現在畫中。
“石榴王”目睹科舉大戰
“五月榴花照眼明。”如今,南京夫子廟的大成殿旁,一株125歲的石榴樹花繁葉茂,星星點點的火紅,映襯四周的粉墻黛瓦。樹下兩個“書童”雕像,一左一右守著古樹。
這株“石榴王”的不遠處,就是見證科舉盛事的江南貢院。或許當年參加科考的士子,在進入貢院前,都會膜拜這株科舉“神樹”,又或輕摸它的枝條,希望能帶來“蟾宮折桂”的好運。
始于隋終于清,科舉制度成了歷史,但火紅的“石榴文化”延續至今:高考前吃“定勝糕”、送向日葵花、穿“對勾”鞋的儀式,與宋人的“榴實登科”何其相似?
榴實年年新,又是一年高考時。不妨摘一朵火紅的石榴花,別在衣襟前,在“千軍萬馬”中,借用石榴“滿腹珠璣”,許自己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