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家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動力。2016年,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印發《“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開展了系列活動,初步形成多部門合作、多措施并舉、多領域融合、多模式共進的良好開局。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媒介已經成為信息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使整個文化傳播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數字化技術與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計算機、智能手機與網絡的大范圍普及,數字化熱潮在全球不斷升溫,深刻影響著社會各個階層,數字資源已經成為不可替代的社會核心資源之一,博物館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研發,已經成為博物館文化傳承創新的有效途徑。如何利用網絡媒介有效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發揚光大,成為目前博物館文化傳播面臨的重要命題。
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人們溝通互動方式的改變,對博物館發展提出挑戰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博物館在電子網絡世界中所擁有的難以替代的優勢,博物館可以成為虛擬世界中真實和可靠的信息源泉。實踐證明,博物館可以借助網絡向全社會傳播,使人們通過更為便捷和新穎的方式,領略中華文明的永恒魅力。如今許多博物館通過利用多媒體、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技術和設備,讓觀眾在虛擬的文化遺產空間漫游,了解文化遺產的整體效果,復原和再現一個全面而完整的意義空間,從而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教育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資源通過技術手段,制作成數字化虛擬信息資源,可以供人們學習、交流與創新。例如采取3D數字動畫技術,通過圖片、視頻等豐富形式,復原、再現歷史文化現象、場景、事件或過程;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生成真實感的歷史角色、動作、情景等,使人們加深對歷史事物的認知理解。另外,通過網絡技術將相關歷史文化資源數據上傳至系統的高端,還可以實現中華傳統文化資源信息更為廣泛的交流,讓更多的觀眾增加對中華傳統文化資源的了解,大力傳承歷史文化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互聯網時代可以更廣泛更多樣更迅速地傳播開來,潤澤千里,深入人心,從而成為新時代培育中華文化的沃土。在堅持傳統文化優秀基因的基礎上,站在網絡受眾的角度,擺脫簡單機械的灌輸方式,努力培育有營養、有質感、有活力的文化傳播形式。面對網絡文化環境,博物館和觀眾均要適應和融入,這樣才能夠使優秀傳統文化觸網落地。例如古建筑中小巧雅致的室內空間、質地脆弱難以展出的文物珍品、實物展覽中無法表達的內容,都能以數字形態呈現出來,真正地入眼、入耳、入心,無形中拉近彼此距離,提升傳播效果,為觀眾打開一扇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數字之門”。
中華傳統文化的網絡傳播,需要契合互聯網不斷創新的精神,從各方面綜合提升傳播效果。一是要創新思維,善于運用網絡創新性元素,突破固有思維,不斷改進傳播方式。二是創新風格,體現嶄新的互聯網風格特色,讓人耳目一新。三是創新技術,通過網絡傳播技術,整合圖、文、視頻等多種信息,使中華文明能夠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展現。四是創新格局,實現分眾化傳播,滿足不同人群的接受習慣和信息需求,形成多層級、精細化的傳播格局。
以故宮為例,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的新媒體團隊,著力研究受眾群體的變化,更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通過更新官方網站、發送官方微博、開通微信公眾號、營銷文化創意產品等靈活的線上線下互動方式,準確把握青年人的接受興趣和關注特點,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以富有內涵且饒有趣味的形式推廣傳播,在年輕網民中積聚了大量人氣,成為中華文明網絡傳播的成功實踐。這一系列實踐說明,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只要認真研究網絡受眾的心理特征和興趣特點,找到靈活多樣的傳播方式,就可以把“陽春白雪”的內容變得“喜聞樂見”。
故宮博物院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將數字技術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經過3年努力,建成了“數字故宮社區”。其中“數字故宮”在線項目,包括全景故宮、故宮出品系列App,以及數字展廳的關聯、分享與互動,展示故宮博物院在古建筑修繕、藏品保護、觀眾服務、科學研究、文化傳播等各個方面的最新進展、最新成果。同時,故宮博物院數字博物館是全數字形式展廳,豐富的線上與線下項目聯合推出,將智慧旅游與文物展示相結合,為廣大觀眾呈現出一個更為豐富、多元、精彩的“數字故宮”。
同時,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將英文、青少年、學術研究等子網站整合起來,建立一個故宮官方網站群,為不同的觀眾群體提供各有特色的優質服務。英文網、青少年網針對國外觀眾和青少年觀眾進行個性化的策劃開發。故宮博物院的青少年網站,無論從形式和內容設計上,都充分考慮青少年的特點,以情境式交互地圖顛覆刻板的欄目,在形象化的探索中感知故宮博物院的建筑、展覽、文物藏品,整個過程中穿插著各種類型的游戲,以及圖文并茂輕松易懂的文化專題。新版英文網以扁平化的頁面設計風格、清晰絢麗的文物圖片、更加直觀便捷的操作,使之更符合國外觀眾的審美和使用習慣。
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博物館需要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優勢,以“互聯網+中華文明”為動力,以滿足廣大觀眾和社會公眾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求為目的,以發展融合型文化產品為手段,促進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為此建議:
一是通過宣傳推廣“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促進博物館與相關領域融合發展,在政策、資金、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支持,加大博物館資源的社會開放度,促進博物館館際交流,提高文物藏品利用率,鼓勵社會參與文化創意產品研發。
二是通過宣傳推廣“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助力創新創業,加強博物館專業人才培養,持續組織舉辦面向博物館系統管理人員、專業人員的全國性培訓,加強政策解讀,力爭使博物館團隊既能懂專業,又能有創意、善管理、有視野。
三是通過宣傳推廣“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重點推進博物館與相關領域的融合發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培育文化遺產資源合作利用的新模式和新業態,更好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撬動和催化作用,推動中華文明的進一步普及傳播。(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