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歲月的非遺老手藝,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與它們密切相關的關鍵詞卻是:瀕臨失傳、保護、堅守。然而,非遺技藝和守護的匠人,最近卻以紀錄片的形式“火”了起來。
10月《尋找手藝》上線,一個月網絡播放量破200萬,豆瓣評分8.8;11月《百心百匠》在湖南衛視播出,首期李亞鵬到西安學習古法造紙,網絡點擊量幾天近500萬。從去年到今年,《我在故宮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本草中國》《手造中國》……非遺技藝紀錄片一部接一部,口碑和熱度不減。在非遺專家眼中,這是一個好現象,有助于讓大眾重拾文化自信、尋根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非遺的寶庫遠不止技藝類,需要以更深入的方式記錄并廣而告之。

老手藝紀錄片“應接不暇”
《百心百匠》是最近播放的老手藝紀錄片,以明星探尋學藝的方式,打開非遺技藝的神秘大門。11月播出第一期——李亞鵬到西安學古法造紙,周至起良村的蔡侯紙博物館是主要取景地。起良造紙技藝是省級非遺,從明代開始,村里90%的人都以構樹皮造蔡侯紙為生。
紀錄片有制作周期,這期節目實際是去年夏天拍攝的。“近兩年接待了至少七八個拍攝團隊。”恢復起良造紙技藝的劉曉東說起來如數家珍:BBC紀錄片《絲綢之路》(中國段)、安徽衛視的《百家姓》、陜西衛視《絲路有你》、湖南衛視《百心百匠》已播放,還有《印象中國》《不要叫我匠人》。“還有央視財經頻道、天津衛視、湖北衛視等,有的欄目名我記不清了。”
古法造紙非遺技藝“入鏡”如此多的紀錄片和專題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非遺技藝已經成為紀錄片的熱門題材。這類紀錄片有的針對性強,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針對故宮手藝人,《本草中國》針對中醫藥傳承人,《手造中國》針對景德鎮瓷器制作;有的則有一個相對寬泛的老手藝老匠人主題,比如《了不起的匠人》《尋找手藝》《百心百匠》等。這類紀錄片人文主題類似,但表達方式千姿百態,都能帶給觀眾一種走近非遺的感受。
希望能展示出非遺的“魂”
“紀錄片的拍攝,是非遺保護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陜西省藝術館副研究員、民間美術專家李紅軍告訴記者,這么多非遺紀錄片出現,對于宣傳普及非遺有積極促進作用;其實,業內對非遺的保護也有搶救性紀錄片。他希望非遺紀錄片不是淺嘗輒止,應更深入讓大家了解非遺的“魂”。
“無論是非遺欄目還是紀錄片,都在對大眾起到一個宣傳普及非遺的作用。這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民俗文化重建起著重要作用。”李紅軍說,紀錄片表達形式應和民俗、歷史結合起來,拍出它的功能和地位,以及精神上的一種不可或缺。因為傳統非遺是能帶給人們幸福感的,無論是傳統技藝還是民俗活動,都是在追求精神上的飽滿。
非遺是一個大的門類,技藝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傳統戲曲、傳統美術、傳統武術、傳統醫藥等等。李紅軍告訴記者,一些地方小戲衰落得很厲害,比如皮影戲、木偶戲等。“以前一個縣有幾十個皮影戲團,現在只有偏遠的地方有需求。”他說,一個地方小戲本來有一兩百個本子,但隨著需求的減少就越演越少,傳承下來得太少了,搶救和記錄就非常迫切。
“它們在慢慢逝去,我覺得搶救和記錄時就要整本整本戲去拍,再過很多年會非常有價值。”他提到,這種記錄是一種固守家底的前瞻性行動。所以,他覺得無論是網絡上、電視上播出的紀錄片,還是搶救性的紀錄片,都應該更多一些、再多一些。

讓老匠人獲得尊重并融入社會
“我國傳統工藝門類眾多,涵蓋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既承載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又是重要的就業領域。”著名非遺專家傅功振認為,數字化保護是國家非遺保護的浩大工程,紀錄片應多多益善。它會改變人們對非遺技藝的認知,也會幫助非遺匠人獲得尊重感,并帶動非遺融入當下社會。
“像《百心百匠》《尋找手藝》《了不起的匠人》這幾部紀錄片很感人,值得點贊!”他認為,非遺紀錄片不是多了,而是剛剛才起步;非遺紀錄片的多方位展示,順應了現在非遺動態保護的趨勢。
“過去提保護,強調必須原生態保護,忽視了動態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創造性保護。”傅功振告訴記者,如今提到非遺保護、傳統手工技藝首先是遺產,但不能當作遺產而保存起來。“需要動態保護,生產性、創造性保護。說到底就是要適應時代發展、與時俱進地傳承保護。”他認為,老手藝紀錄片之所以受社會認可尤其受年輕人青睞,是因為不僅展示了名不見經傳的匠人、手工技藝,還使人感受到了他們神奇的巧手與獨具創造性的智慧思考。
“我看到有的紀錄片是親身體驗非遺,感到很欣慰。這說明非遺已開始彰顯它們的生命力。”傅功振認為,紀錄片展現當代匠人精神;傳達的傳承與保護中華傳統文化,對非遺技藝、老藝人是一種莫大的尊重和肯定。“目前更重要的,是想辦法讓從業者把傳統技法作為生計以外還能獲得尊重和成就感。”他認為,這樣才能讓年輕一輩真正發自內心地去接受匠人的社會角色,并樂在其中。
如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已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指南。傅功振認為,非遺與時代接軌,進行創造性轉換和發展,這個與時俱進的姿態,給以后的非遺紀錄片提供了更大的表達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