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時期

中國原始建筑為“茅茨土階”,很少人工裝飾,其色彩多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質樸。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及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在建筑上使用紅土、白土、蚌殼灰等涂料來裝飾和防護,后來又出現石綠、朱砂、赭石等顏料。起初人們多是依據色彩喜好、圖騰象征、風水等。把紅、白、黑、黃顏色涂在建筑上。
殷商時期

殷商時期的宮殿,柱子多用紅色,墻為白色,宮殿的“堂”和前檐多用色彩斑讕的“錦繡被堂”帷幔、壁衣之類的織繡、繪品裝飾,使得統治者的建筑高貴、豪華而富麗堂皇。
周代

周代還規定青、紅、黃、白、黑為正色。宮殿、柱墻、臺基多涂以紅色。這種以紅為高貴色彩的傳統一直延續下來。
春秋時期

春秋時不僅宮殿建筑柱頭,護欄,梁上墻上有彩繪,并已使用朱紅、青、淡綠、黃灰、白、黑等色。
秦代

秦代繼承戰國時禮儀,更重視黑色。秦始皇統一后變服色與旗色為黑。“別黑白而定一尊”《史記》,黑色為主色從此開始。
漢代

漢代,發展了周代陰陽五行理論,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體。青綠色象征青龍,代表東方,朱色象征朱雀,指南方,白象征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征玄武,表北方,黃象征龍,表示中央。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清末。漢代除民間一般磚造泥木房的室內比較樸素外,宮殿樓臺極為富麗堂皇。天花一般為青綠色調,棟梁為黃、紅、金、藍色調,柱、墻為紅色或大紅色。
漢之后至唐
漢以后至唐從漢至唐代,紅色在等級上退居黃色之后。建筑木結構外露部分一律用涂朱紅,墻面用百粉,采取赤紅與白色組合方式,紅白襯托,鮮艷悅目,簡潔明快的色感是其特點。盛唐時,佛教影響巨大,競相攀比華貴之風盛行。色彩比以前更豪華,不但用大紅、綠青、黃褐及各層暈染的間色,金銀玉器是必用材料。綠色、青色琉璃瓦流行,深青泛紅的紺色琉璃瓦開始使用。
宋代
宋代喜歡清淡高雅,重點表現品位,建筑彩作和室內裝飾色調追求穩而單純,是受宋代儒家和禪宗哲理思想影響。這時期,往往將構件進行雕飾,色彩是青綠彩畫,朱金裝修,白石臺基,紅墻黃瓦綜合運用
元代
元代室內色彩豐富,裝修彩畫紅、黃、藍、綠等色均有。宋元以后的宮殿使用白石臺基,紅墻、紅柱、門窗,黃、綠色琉璃瓦屋頂、屋檐下施以“五彩遍裝”、“碾玉裝”、“青綠疊暈棱間裝”等彩畫手段,加強了建筑物陰影中色彩冷暖的對比,這作法一直影響明清。
明清
明代繼承宋代清淡雅致傳統,色澤濃重明朗,用色于絢麗華貴中見清秀雅境。清代則走向華麗繁瑣風格,清代油漆彩畫流行,民宅色彩多為材料本色,北方灰色調為主,南方多粉墻,青瓦,梁柱用深棕色,褐色油漆,與南方常綠自然環境協調。
明清時代建筑色彩明清時代建筑色彩等級更加嚴格、分明,琉璃瓦以黃色最高,綠色次之,還有藍、紫、黑、白各色,用途各異。這些多彩的琉璃瓦構成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的柔美曲線,與豐富多姿的屋脊、獸吻,構成中國古建最突出最優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