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在歷代民族發展過程中都催生出很多技藝,無論是產品的功能還是形態,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需要。每一代的優秀工匠適時地把它引入當代社會,就形成了漫長的技藝傳承過程。如果沒有這些優秀的工匠,這些技藝早就不復存在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發展需求和手藝人生存空間的變化,一些傳統技藝失去了現實價值與意義。從古到今,手工技藝經歷了多次中斷和創新,能延續至今的無非是適應當代需要的技藝。
技藝的傳承,要根據人們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來確定。技藝,要實際地引入到勞動情境當中,去喚起勞動者的熱情,這就需要產品必須融入當今人們的生活。

現在一些技藝出現傳承難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其產品不被社會所接受,或者說是被新的產品替代了,自然而然,勞動者的生產熱情就會被湮滅。
技藝如何呈現在產品中,最終喚起生產者的喜悅和成就感,并讓消費者獲得快樂,這是當下工匠和手藝人應該慎重考慮的問題。
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及時發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制定了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體系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十六字方針。中國的非遺保護由此步入系統化、法治化階段。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在政策的保護傘之下,一些非遺傳承人或保護單位形成了思維定勢,將項目傳承的好壞與政策直接掛鉤,甚至認為政策是決定項目能否繼續存在的唯一因素。部分非遺項目產生了政策依賴癥。

非遺項目的生存發展取決于其生存環境和項目本身的價值優勢。強化非遺傳承保護的政策扶持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但強化并不意味著包辦,政府不可能承包所有非遺項目的傳承,最終的工作還是要靠傳承人和保護單位去做。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和文化消費的需求變遷,極大地改變甚至消解了非遺的生存根基,眾多彌足珍貴的非遺資產逐漸滑向消亡的邊緣。
企業與手藝人的結合,從某種程度上既能保證非遺手藝人的純粹匠心,又能使非遺手工藝品在市場流通,對其傳承與保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山西省文化產業協會秘書長劉國平表示:“山西現在大部分非遺企業都處在垂死掙扎的境地,光靠國家的扶持很難生存下去,只使有文化和金融結合起來,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模式,非遺企業才能發展,非遺項目才能從本質上繼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