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李白的詩歌簡單易懂又朗朗上口,相信這首《靜夜思》應該是膾炙人口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五絕寥寥數字,就將遠方游子觸景生情、思念家鄉的心情生動再現。尤其前面那句,從小我就認為是月光從窗外照射進來,讓詩人誤以為房內的都起了白霜。這個場景太美了,可是后來才知道,我們都被表面上的文字所欺騙了,月光是不可能從李白所在房屋的窗外照射進來的。
唐朝有沒有窗戶呢?有的,從漢代出土陶器的圖案上看,就有窗戶的形制了。然而唐朝窗戶多大是有講究的,簡單的說,平民和普通官員的窗戶叫做“牖”,是用來通風換氣所用,但到底多大呢?小得可憐,與煙囪差不多大小。《說文解字》就解釋過:
在墻曰牖,在屋曰囪。
這是根據古代禮制要求,本身也不能過于明亮,主要用途是通風換氣,采光只是其次。《淮南子說山訓》中也說:“十牖畢開,不若一戶之明”。“戶”在此處是進出的門,但“單扇為戶,雙扇為門”,十牖還不如一戶,可見當時的“窗戶”有多么寒酸。這就是當時老百姓的普遍生活,王公貴人當然例外,而李白顯然不在其列。至于說百姓家中可以翻轉開啟的窗戶,那是在宋朝時才出現并大規模普及。
這么小的窗戶,月光是怎么也無法照射進來,更不可能照射得如此充滿詩情畫意。那么是李白在發揮浪漫主義詩人的想象,為我們構建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嗎?
顯然不是,其實是“床”這個字,讓我們理解錯了!我們現在的床,是一種擺放在臥室的臥具。因此,現代人就想當然理解為臥室發生的場景,其實在古代床的含義很多,具體在這首詩中,應該是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是胡床,這是古代的一種坐具,又稱“交床”、“交椅”、“繩床”,類似于今天的小板凳,只不過可以折疊,是一種攜帶方便而又輕巧的馬扎。這樣一來就很好理解了,那就是詩人在外面坐在馬扎上,欣賞月光而寫下了《靜夜思》。同樣是李白的一首《長干行》中,有一句: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這里的床更為明顯,必然是胡床。只能是男孩騎著竹馬在繞著馬扎逗女孩玩,而不可能從門口直接跑到女孩子睡覺的床邊繞著跑。
值得說明的是,在古代,床確實也有指代臥具的意思,比如《三國志》中就說劉關張三人“寢則同床”。這里的床顯然是臥具,也正因為時而是說臥具,時而是說坐具,這才讓后人有所困惑。
床的另外一種解釋是井欄。在唐朝時的水井周圍,都是有著木結構的欄桿,防止人無意掉入其中。這種欄桿組成了一個方框形的結構,很像睡覺的床,所以有銀床的說法。更為有力的是,當時的人都是大部分都是喝井水長大的,在唐詩中井水就就代表故鄉,而這首思念故鄉的《靜夜思》,極有可能就是李白在井水旁邊觸景生情而創作的。
時過境遷,很多往事都埋沒在故紙堆中,再也追尋不到。到底是李白坐在小板凳上寫的還是在井水旁邊產生的靈感,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就目前的證據來說,至少是在戶外創作而非帶在家中宅出來的。